民国时期粤北唯一的&存世仅一年的高等学府——广东九龄农学院|静思斋

标签:
广东九龄农学院张发奎张九龄民国韶关大学乐昌县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18)——1948年广东九龄农学院学生证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5836091682/
近日收获民国时期广东乐昌人邓荣辉的教育故纸两张。乐昌即今乐昌市(县级市),属韶关市下辖,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两张故纸中均为1948年之物,大的那张签发于6月,是乐昌县立中学临时毕业证明书,校长丘材雅署名签发,因纸质粗劣,当年常要随身携带使用,现已老旧残破。所谓“临时”,是因当时正式的毕业证书需先呈奉教育厅/局核准备案后才下发生效,故在空档期有临时的毕业证明书过渡。在收藏市场中,毕业证明书的价值较毕业证书逊色不少。
另一件则是一张学生证,除中缝经原主贴了一条胶带加固外,保存状况尚可,唯存世良久,布面上的烫金字迹因褪色而变得非常模糊,校名一时难以辨识。后经扫描处理,才终于认出来是“广东九龄农学院”。我对这所学校极感陌生,检索一番才知它的来龙去脉。
九龄农学院系1946年秋由时任广州行营主任的张发奎上将提议创办,1947年4月组织筹委会,成员多为粤北籍军政要人。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该校于1948年间正式成立,张发奎亲兼董事长,校址在曲江县(韶关的旧称)北郊十里亭金凤坪(位置见下图),以余汉谋上将慨然捐赠的一栋公馆及抗战时期张发奎在当地创设的志锐中学旧址作为校舍。关于校名“九龄”,是为纪念曲江先贤唐代名相张九龄,另据张发奎回忆录中所述,其祖籍始兴县清化乡,该乡张氏族人自称是张九龄后人,或许这也是以张九龄命名的一个原因。
1948年8月,广东私立九龄农学院在广州、曲江两地招考新生,计有七百余人报考,最后招收122人,分为农艺、畜牧、农业经济三个系。原主邓荣辉毕业证明书的背面,加盖有印章两枚,可知他当时参加了国立中山大学和私立九龄农学院两场招生考试,考前者大概是名落孙山了,于是九龄农学院农艺系成为他继续学业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不算抗战时期迁来的院校,这所初创的九龄农学院乃是解放前粤北唯一一所高等学府,对于当地教育史来说实具里程碑的意义。粤北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业基地,然而土地贫瘠,当时生产技术颇为落后。该校之创设,致力于造就农业专门人才,教学注重实用及本地风土人情,以脚踏实地的精神,将专业性与地方性充分结合,并开设试验农场,向农民传播先进技术等等,可谓用心良苦,无负“致用崇德”之校训。
可惜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好景不长,九龄农学院在完成第一个学年的教学时,正逢国府兵败如山倒之际,当地及校方的头面人物如鸟兽散,学校无力维持,在当年暑假宣告停办。这所初生的粤北最高学府,一岁即夭折,邓荣辉学生证上的注册章,也永远定格在第一学年那两个学期上。
1949年韶关解放后,新生政权并未接办九龄农学院,也未见有该校并入其他学校的记载(仅有伍焕新所著《九龄农学院撮述》文末提到,华南工学院接收了部分校产,部分学生转入该校就读,但也只是用的“据说”二字,并不很肯定),这也就是说九龄农学院如今应该已无血脉延续。也正是因此,只有百余学生、存续历史仅有一年的九龄农学院,如今存世文物极罕见,这张学生证实为民国时期时期韶关地区高等教育难能可贵的历史见证。
今借此证,略述九龄农学院的这段往事,另将教职员名录整理,附于文尾,以存史实。
附:广东九龄农学院教职员名录
院长
黄昌贤(实际未到任)
教授兼代理院长 严任杰
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梁家勉
教授兼教务处主任
伊钦恒
副教授兼代畜牧系主任
余英敏
副教授兼代理训导处主任兼农经系主任
陆鉴熙
教授兼总务处主任
杜大为
教授兼农场主任兼农艺系主任
王敬止
兼任教授 罗溥鍒
兼任教授 翟克
兼任教授 林刚
兼任教授 黄焕福
讲师 吴汉梁
讲师兼注册组主任
卢俊文
讲师兼女生指导员
刘仁敏
生活指导组主任 梁任重
兼任讲师 吕渭纶
助教兼教务员 王运明
助教兼训导员 曾壮图
助教兼体育指导员
饶宝礼
秘书兼文书组主任
唐坤一
农场技师兼事务组主任
黄植庭
文书组员 钟劲风
庶务员 严庚扬
出纳员 林星淮
会计员 丘志梅
农场技师 王美才
农场技佐 杨毓波
事务组员 黄仲志
教务助理员兼书记
伊炜荪
教务助理员 张清瑛
图书管理员 李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