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日日命令(4):1941年四川内江军政部第一补充兵训练总处日日命令,兼谈抗战时期的补训处|静思斋

标签:
抗战国军补训处补充兵训练处郜子举民国内江驻军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10)——1941年军政部第一补充兵训练总处日日命令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5644723336/
这几年陆续收藏到一些与郜子举将军有关的文物文献(时间跨度很大,且并非完全同源,目前郜将军的私章和几张罕见的戎装照都在我手里)。郜子举(1897-1982),河南鲁山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生,曾任黄埔一期区队长、166师师长、91军军长、内井(内江-自流井)警备司令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东北屯垦局局长。前年我写过一篇关于东北屯垦局的小文,里面很简单的提了他一笔。
近又收到一张1941年签发于“内江总处”的抗战故纸,左侧赫然盖有总处长“郜子举”的名章,但纸上只简单写着日日命令。经查考史料并辨识关防,得知该单位的全称为“军政部第一补充兵训练总处”。命令上记载有17位军官的任职信息,原主少校营长王承溪是其中职务最高的一位,这个名字我感觉很熟,一查此前那张东北屯垦局故纸的原主果然正是此人,看来他是追随老长官去的。检索于我的黄埔名录数据库,王承溪为高等教育班第九期学员,江苏萧县人。
关于第X补训处(补充兵训练处的简称),之前看将领履历时总能见到,字面上的意思也很好理解,但对于这个机构的组织和沿革却不知其详。为此,这两天搜集了大量有关民国兵役的文章、档案研读,但由于问题很复杂,图表众多,看得真是头晕脑胀,也仍然有很多搞不明白的地方。
1933年国府颁布《兵役法》,改募兵制为征兵制,这是我国兵役制度很大的一次进步,该法于1936年正式施行,形成了以“X管区”配属现役部队的一套征兵体系(此前我在师管区、团管区的各篇文章中曾数次提及,这是我比较熟悉的)。但没过多久全面抗战即爆发,此时基层(尤其是各派系实际控制的省份)的征兵组织工作尚未完全推广普及,而几场大会战下来国军伤亡严重,补充兵员的需求孔急。各地为了完成征兵任务不择手段,以至于兵役弊政丛生,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抓壮丁”,当时许多壮丁境遇之惨,当真是令人发指。当局也是心知肚明,到最后把兵役署长程泽润都枪毙了,然而对此问题始终无法根治,上行下效,积弊之深,可见一斑。
大概是有感于X管区这套征兵机制在战时供给的不足,军政部又另外组建了“补训处”这个体系与X管区并行。补训处大致相当于一个师级编制,至少在1938年即已存在,后来在补训处之上,又增设了补训总处(军级,下辖数个补训处,但应该不是每个补训处都归某总处管辖)。经查1940年初军政部上呈的《各补训(总)处主官姓名驻地及所辖团人数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资料出自国史馆《军政部兵役署二十八年度统计报告》),至1939年底时共设有4个补训总处(分驻四川内江、贵州龙里、湖南芷江、陕西汉中)及37个补训处,在册补充兵22万余人。
1939年初,郜子举因被诬告“抗战不力”而遭免除军长职,愤懑之下回乡隐居,因长于练兵,不久后经刘峙推荐,赴四川内江就任第一补训总处总处长一职,萧毅肃将军在担任远征军参谋长之前,一度也来给郜子举当过副手。这就是此张故纸的来龙去脉了。
那么补训处与X管区的关系是如何呢?X管区原先的模式,是从辖区征召壮丁上来,施以简单的训练,然后送交部队(或部队直接派人来接),官佐交割了新兵,接着征召下一茬,这一来一往,效率有些跟不上,训练效果更是极不理想,而补训处的设立似乎是部分承接或说发展了X管区的训练职能。也有少数师管区司令兼任补训处长的案例,比如一览表中驻泸县的第三十二补训处处长周建陶,最初就是以叙泸师管区司令的身份兼任,士兵则部分来源于该师管区。
由于无法接触到更多原始档案,我只能是根据所见的一些回忆文章及某地军事志的记载等加以推测,未必完全正确。而且设在不同地方的补训处,情况亦有不同,要说起来其实相当复杂。我的粗浅理解是,当时的X管区更侧重于“征”,以输送为主要目标,属于供给端的下游;补训处则侧重于“练”,为的是形成战力,在这方面显得更为“高端”。但不管咋说,两者在大的方向上,都是为抗战补充新鲜血液。
西北军系统的宋聿修少将曾在1938年10月随同冯玉祥检阅川黔湘省的补充兵部队,他在回忆录中提到(以四川为例),检阅的第一、第十四两个补训处,下属补充兵团的各级部队长大多由黄埔生担任,部队装备及训练情况均较好,反观永川师管区的新兵团,则相差甚远。两者之间的差距,在此也可略见一斑。
一些成绩较好的补训处,会直接整体改编为新编、暂编、预备师成为即战力。比如上述的第十四补训处(正是驻内江),处长张世希练兵勤奋,1939年间该补训处即改编为新编33师,随即开赴广西参加了昆仑关战役。再比如大名鼎鼎的新一军新编30师,也是由四川简阳第二十五补训处改编的,亦有补训总处改编为军的案例,如第一次远征军序列中的66军,是由第二补训总处改编,对此不再一一列举。反之,也有因工作不力被直接撤销的,比如设在西康的第十一补训处。
另外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当某补训处改编为师后,其番号马上就会让渡出去,比如在上述一览表中记载的第十四补训处已经不是内江这个,而是在甘肃平凉了。郜子举的这个第一补训总处,恐怕也是张世希部开走以后,在内江另行成立的。而从这张故纸可以看出,该总处下辖的已经有了骑兵团、平射炮营这类特种兵建制,这可能是总处比处更“高级”的地方。今借此故纸,对抗战时期的补训处做个管中窥豹,但此文显然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东西,就当是抛砖引玉吧。日后有暇,再来补充。
1941年6月9日,军政部第一补充兵训练总处日日命令,于内江总处,如下:
1、总处中尉附员范中才因事请假一周照准;
2、总处骑兵团无线电排准尉技士燕永钦服务努力着晋少尉技士;
3、总处特务营第二连中尉排长吴炳文准调第三十二补训处服务着即免职;
4、总处上尉附员李玉林着派特务营服务;
5、派王承溪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少校营长;
6、派孙宪伦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一等军医佐军医;
7、派韩荣禄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一连少尉排长;
8、派张世禄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一连准尉排附;
9、派何藉光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上尉连长;
10、派王树廉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中尉连附;
11、派边中秋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准尉特务长;
12、派张世茂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中尉排长;
13、派高进才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少尉排附;
14、派陈仲禹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中尉连附;
15、派彭定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准尉特务长;
16、派杨铭辉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中尉排长;
17、派郭鸿彬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少尉弹药队长。
总处长:郜子举
副总处长:萧毅肃
黄埔学籍补注:王承溪,高教班九期,江苏萧县人
张世禄,本校16期2总队,四川铜梁人
何藉光,四分校13期学生总队,广东防城人
1、总处中尉附员范中才因事请假一周照准;
2、总处骑兵团无线电排准尉技士燕永钦服务努力着晋少尉技士;
3、总处特务营第二连中尉排长吴炳文准调第三十二补训处服务着即免职;
4、总处上尉附员李玉林着派特务营服务;
5、派王承溪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少校营长;
6、派孙宪伦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一等军医佐军医;
7、派韩荣禄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一连少尉排长;
8、派张世禄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一连准尉排附;
9、派何藉光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上尉连长;
10、派王树廉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中尉连附;
11、派边中秋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准尉特务长;
12、派张世茂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中尉排长;
13、派高进才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二连少尉排附;
14、派陈仲禹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中尉连附;
15、派彭定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准尉特务长;
16、派杨铭辉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中尉排长;
17、派郭鸿彬为总处步兵平射炮营第三连少尉弹药队长。
总处长:郜子举
副总处长:萧毅肃
黄埔学籍补注:王承溪,高教班九期,江苏萧县人
张世禄,本校16期2总队,四川铜梁人
何藉光,四分校13期学生总队,广东防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