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国民党党员证中管窥,抗战时期黄埔军校生要缴纳党费几多钱?|静思斋

标签:
国民党党员证国民党党费黄埔军校第四分校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78)——1940年黄埔四分校17期林猷英的党员证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4933832744/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党员证,材质多为软塌塌的草纸、土纸,正面有党徽图案、填发党部及个人信息,内贴照片(没条件拍照片的按指纹),余为党费缴纳记录栏(去台后党员证改版,内容丰富了一些)。其在制作上堪称简陋,较之军人手牒、学籍登记证等相差远矣,故在市场价值上也逊色不少,直到近年市面上货源渐少,才算有些起色。我曾经手了许多党员证,人数估摸着得有一个排,但其中从没有过在校黄埔生之物,甚至就连党费缴纳记录栏有加盖印章的也不多见,算是两个小遗憾。
前不久,有广东文昌(今属海南省)人、黄埔四分校17期8总队毕业生林猷英的一批文献出现在市场上,其中不乏精品。因近来囊中羞涩,一番血拼过后力有不逮,只能无奈投子认负,最终仅拍回一张党员证。不过此证倒是把上述的两个遗憾都解锁了。
许多朋友都知道,黄埔生在进入军校后会集体加入国民党,然后就有了党员证,当然...也就要开始缴纳党费了。但具体是入校多久后入党?党费又缴纳多少?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痛痒,貌似也没谁关注研究过。通过林猷英这张党员证上的历史细节,可以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索——虽然它只是孤例,难免有些管中窥豹之嫌。
首先是入党时间。17期8总队约成立于1939年12月,此时黄埔四分校在广西宜山,该总队在入伍生时期曾参加桂南抗战(我收藏有纪念章一枚),随后随四分校迁贵州升学,最终于1941年9月(校史记载为6月,据林猷英其他的证件的履历记载为9月,遂以此为准)在独山毕业。此党员证填发于1940年12月,如果不是补发换发的,那即说明该总队集体入党时间已是在军校受训的后期。另外,党员证上贴有林猷英的照片一张,由于此时期四分校同学录中无照片收录,凸显了这张照片的难能可贵之处。
党费则为按季度缴纳,每季度6角,即每月2角。林猷英在1941年9月毕业后留校担任少尉区队附、中尉区队长等职务,最初的大半年,党费与学生时期没有任何变化。其后的费用则不详,加盖的章也变了,这不知是否与其身份的变化有关。
我试图探索其他时期黄埔军校生的党费,在百度搜“黄埔军校
党费”,前三页绝大部分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缴纳(TG)党费后自杀殉职的网文。我直呼百度辣鸡,转而从文史书籍中检索,也仅找到一条黄埔12期朱剑(同学录中记载为朱鉴,江苏嘉定人)的回忆,文中提到当时(1936年左右)每月薪饷为12元(上等兵待遇),然后扣除伙食费6元和党费3分。不过这会儿是抗战爆发前,物价体系平稳,法币的购买力还相当坚挺,剩下的不到6元,对一般的黄埔同学来说,也足够在休息日时小滋润一把。
如此看来,在1940年时,党费貌似已经“涨价”了,而且涨幅还不小。当然,说这个问题不能脱离于薪饷,由于没有薪饷数据支撑,在此单纯说涨价显得有些苍白。国府在1932年时曾颁布《国难饷章》,将陆军薪饷大幅降低(即常说的“国难薪”,具体标准详见下图)。抗战爆发后,许多地方在国难薪的标准下还要再打折发给,而随着法币体系的日渐崩溃,一般国军官兵的收入状况显然极为不佳。但《国难饷章》具体的施行情况、尤其是最终施行到什么时间?我对经济问题向无任何研究,仓促间也并未查到记载,很遗憾此刻不能给出答案了。从朱剑给出的数据来看,抗战前黄埔军校似乎并没有执行国难薪(12元为上等兵正常薪水),而我估计到1941年时,随着物价体系的变化,或许也已经不是再按《国难饷章》的标准给薪了。
林猷英在1944年1月1日调离四分校,前往第48师(1944年1月由第五军直属机械化部队等改编,师长郑庭笈)担任上尉副连长,留在这张党员证上的黄埔印迹,至此也就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