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静思斋历史文献收藏研究中心
静思斋历史文献收藏研
究中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875
  • 关注人气:2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鲜为人知的第三战区克强训练班|静思斋

(2022-02-08 19:55:31)
标签:

第三战区

克强训练班

绩溪霞间

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

傅博仁

分类: 史海一粟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59)——抗战后编余军官通讯录中一个鲜为人知的训练班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今天要说的这个,倒并非具体指向某件藏品,但毕竟也是起源于一份民国文献,想来想去,还是勉强把它归入了“故纸漫谈”这一系列。

鲜为人知的第三战区克强训练班|静思斋

昨天我抽空校对了十年前整理的《中央训练团第十二军官总队通讯录》中的部分名录。中央训练团的军官总队系抗战胜利后为收容编余军官而设置,其中第十二军官总队设在杭州,大约编成于1945年9月左右,总队长柏天民中将,成员多为东南地区(大部分应属第三战区所辖)各部队、机关的编余人员,下辖50个中队。此录中记载的国军军官,总人数估计至少在六千以上,其中每个人的出身(大部分指所受军事教育经历,不是地主贫农这些哈)也是五花八门,此番重新整理发布时,我是在原文基础上按统一的格式予以调改,使其尽量精确、明了。而这些“出身”,绝大部分我也知道或说可以理解,这是能干这活的基础。

唯昨天碰到一位四川盐亭籍中尉队员何光清的出身一栏中,记载为三战区克强训练班二(期)。对这个训练班我还真是闻所未闻,也未见网络上有任何记载,故我在文稿中将其标红,今日抽空加以探索,以释疑惑。所幸还真有所发现,虽只是文史资料中的一篇孤文,却把该班的来龙去脉大致交代清楚了,既有所得,就在此略作分享吧。

鲜为人知的第三战区克强训练班|静思斋

我一向对亚洲战场的英军不咋感冒,打仗水裆尿裤不说还挺伪君子(也许也是受了某些影视作品的直观影响),不过毕竟在珍珠港事件之后人家正式对日宣战了,成为我国的盟友。于是英国也向我国派驻了一个军事代表团,团长是邓尼斯少将。前几天我写的那篇万县教会老照片文中还曾提到过他,邓少将于1943年坠机遇难,“超度”他的人就是那张照片的主角——圣公会的贝益芬牧师。

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驻重庆,其下还设有数个分团,在各战区开展业务。1942年初,第四区分团主任、英军中校马乐福来到第三战区,建议与三战区合办一个爆破训练班,由英方负责器材和教练,对此我方自然是欣然同意。爆破属工兵技能,故三战区指派工兵指挥官傅博仁少将(河北大兴人,日本陆士22期毕业生)主持相关工作(实际工作则是由中校参谋张蔚棠具体负责的),马乐福担任顾问。出于保密方面的考虑,班名中隐去了“爆破”二字,取名克强,全称即为第三战区克强训练班。这一是为了纪念开国元勋黄兴(字克强,堪称民国玩炸弹的祖师爷),二是有克制强敌日本之意。

鲜为人知的第三战区克强训练班|静思斋
傅博仁

有趣的是,克强训练班最终设在了安徽绩溪县,与第三战区当时的总部上饶相距甚远,直线距离至少在二百公里以上,为什么选在这里,不得而知,据说这是马乐福亲自选定的,可能因为这里是英代表团第四分团的驻地所在。具体的地址据我考证,是绩溪县西边一个叫“霞间”的地方,该地又作“霞涧”,有宋代古窑颇为知名,大概就在今霞涧社区一带,从地图上看,已与城区融为一体了。

鲜为人知的第三战区克强训练班|静思斋

克强训练班自1942年初筹办,至1943年5月结束,共办三期,每期三个月,前两期受训学员各约六十人,第三期约百人,总计220人左右。学员是从第三战区所属的工兵部队、忠救军、游击队中调训,毕业后组成各爆破小组,深入沦陷区进行爆破以打击日寇,具体有哪些成果,文章中也不曾提及。或许是因班史短暂、人员稀少且无名单、敌后作业功绩不彰等诸多原因,至今几已无人知晓,仅在泛黄的故纸中留下了一个名字,终被我所发现。我再查该文作者邵之方、通讯录中记载的何光清及其他相关人名,皆毫无所获,好吧,考证工作至此亦只能戛然而止了。



                                静思斋  于岳
                                2022年2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