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也有军屯?略述鲜为人知的国防部东北屯垦局|静思斋

标签:
盘山农场盘锦历史东北屯垦局郜子举齐世英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51)——1946年国防部东北屯垦局派令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4346228499/
这里所指的军屯,不是锅盔那个,而是它本来的意思,词典中的解释曰:利用驻屯军队就地耕种土地。当然,军屯锅盔的那个军屯,地名的产生原因也是这个。
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军屯,我想当属359旅开垦南泥湾了,至于国军这边,一时似乎也没想到什么耳熟能详的相关事迹。前不久收到了一张1946年国防部东北屯垦局筹备处的故纸,这个单位在收藏市场中几乎片纸无存,我一时亦不得要领,在深入挖掘研究之后,才发现了一些鳞爪。原来国军这边也干过这事!而且从它的名字亦能看出,推动这事的层级还非常之高,但至于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嘛,由于为时甚短,恐怕就只能呵呵了。
伪满时期,日本在我国东北推行“开拓团”,通过移民进行经济掠夺,抛开其罪恶的出发点,客观的说这对东北农业、经济的开发有所提升。被开拓团强占的大量土地,在日本战败后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这其中有一处,位于辽宁盘山县大洼(今盘锦市大洼区)辽河口岸,是日本人耗费重金开渠引辽河水灌溉的20万亩水稻田(最初计划面积为90万亩,及至1945年已成功开垦20万亩,其余还荒着),即盘山农场。国府大员齐世英(辽宁铁岭人,民国东北籍政治人物,齐邦媛之父)等来此考察后,认为是一项“伟大事业”。但日本在投降之际,对盘山农场的设施、水系加以破坏,因此国府接收过来的盘山农场,生产力实际大不如前。
1946年夏,在齐世英的主持下,计划由东北行辕(东北最高军政机构)、农林部、辽宁省府、中国农民银行四家出资合组盘山合作农场。同年9月,该农场在沈阳挂牌成立,并拟定了恢复水田计划。不过这四家之中,除了农民银行爽快掏钱履约之外,辽宁省府只出了约定金额的一小半,东北行辕直接白嫖,农林部则根本不愿和军人合伙种地。
我所藏的这张派令,系由国防部东北屯垦局局长郜子举(陆军中将,河南鲁山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毕业生,曾任91军军长,1946年退役后任东北屯垦局局长)签发,任命王承溪为筹备处总务组上校组员。由于部分加盖的蓝色字迹漫漶,签发的日期已不详,但从正文内容可知,东北屯垦局的筹备工作至少在1946年9月1日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还在盘山合作农场正式成立之前。
那么它和盘山农场有何关系呢?齐世英在访问中对此提及,说因是南方军队调驻东北后需吃大米,盘山农场能直接产米,调配军粮就省了不少事,故军方向参谋总长陈诚鼓动接管盘山农场。这时的东北屯垦局大概还是个空壳子,却拟定了一个复员三百万官兵到东北屯垦的计划(数据来源于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不知是否准确,这要是能实现,倒真堪称是个“伟大事业”),这块蛋糕既然被他们盯上了,农林部和齐世英正好顺水推舟直接抽身了事。
1947年3月(另有1、2月之说),盘山合作农场由东北屯垦局正式接管,此时正式的名称为国防部东北屯垦局盘山农场,由军医少将
狄震(河南延津人)任场长,让一个学医的掌管农场,其“砖业”性着实让人大感惊奇。同年3-9月间,前后有四批国军转业官兵陆续被分配来此“屯田”,总计约二千名。1946年6月,曾有农业专家富德淳发表了《中国最大的农场——盘山农场》一文,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如今的史料中对于盘山农场的记载尚有一些,但对于东北屯垦局,则基本全指向了这里,仿佛该局名下就只有盘山农场这一处资产一般。以当时东北的局势来说,或也并非不可能,我想即便不是唯一,当也是最重要的一处了。那会种的似乎也不是X季稻,军粮最多也就收了一茬,因为1948年2月盘山县即全境解放,盘山农场的组织机构和这些复员军人也就溃逃瓦解了。至于总部设在沈阳的东北屯垦局,它的屯垦大计无疑也是“时不予我”,及至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也就是其落幕之时。
盘山农场在当时号称最大,不知是溢美之辞还是确有其事,隔行如隔山,我对此却是难考了。新中国成立后,盘山农场亦为国营,甚至可以说是盘锦得名和建市的源起,不过当时这一带有东北的“南大荒”之称,整体开垦情况看似也不会特别好。再加之相比于后来“北大荒”的举世闻名,“南大荒”则默默无闻了许多,它背后的这段历史,当然也就鲜为人知了。
主要参考文献:
刘继光:《中国历代屯垦经济研究》,团结出版社,1991年;
《盘锦地域文化简明读本》,辽宁教育出版社,2014年;
《辽宁地域文化通览(盘锦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美籍华人狄震》,载于《延津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
《国民党的东北屯垦局盘山农场覆灭缩写》,载于《盘山文史资料第6辑》,1992年;
《齐世英先生访问纪录》,中研院近史所,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