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漂洋过海而来的赠书——抗战时期民国空军赴美受训历史及空难探秘|静思斋

(2021-09-18 19:13:33)
标签:

抗日空军

空军烈士

赴美空军

寻亲

分类: 于公杂谈
在今天这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我要向大家郑重的推荐一本书,但略显遗憾的是,这本书目前大多数朋友还无法看到。

一本漂洋过海而来的赠书——抗战时期民国空军赴美受训历史及空难探秘|静思斋

2019年4月,因寻找抗日空军烈士赵光磊亲属的事,我与《洛阳晚报》著名记者李砺瑾女士相识,并在微信上短暂交流联系。时隔两年多,忽然收到她的一条消息,原来是她从美国自费买来了几本书,想着要赠送给我一本,这让我非常感激。这本《寻找尘封的记忆——抗战时期民国空军赴美受训历史及空难探秘》是李安大姐的力作,不久前在美国出版,听说台版也快了,唯有简体中文版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拉稀摆带。今蒙李记者慷慨赠书(她深度参与其中,书里有一个章节专门讲述她及寻访赵光磊烈士家人一事),让我有幸成为此书在国内最早的一批读者。当我翻开这本漂洋过海而来的赠书时,我自己的一些“尘封的记忆”,也忽然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先来说一点题外话。受祖宗三代的深刻影响,我对于人际交往一事倍极疏懒,甚至“变本加厉”的感到有些恐慌。除了当面相识的朋友和确有一些事需要深入交流的之外,我极少添加微信,因为觉得毫无必要。而且每日收藏买卖发货、整理史料写文均是我一己承担(甚至还有家务陪读职能),精力的严重不足也让我实在不愿接受自己的“节奏感”被随时随地的消息所打断,所以邮箱是十年来我几乎唯一对外联系的窗口,处理了95%以上的相关工作。您也莫太小视这个略显复古的联系方式,它于我来说是最为高效简捷的,而且“天然”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我所经手的任何人与事,只需简单输入几个字,都能很快的从中检索出来。这就不似微信这般,消息记录一清理,就连对方是谁谁谁都不晓得了——是的,我是真懒得备注。

于是,当我想起了这“尘封的记忆”之际,我不用三秒就能从邮箱中追溯到记忆的原点,完全不用费力寻找。那是2018年5月9日下午六点多,我正在院里的小花园陪闺女溜达(很奇怪我为啥还记得这么清楚),忽然收到了一封署名为“李安”的邮件。信中提到他(当时我还不知是女士)的二叔李嘉禾曾是空军军官学校的一员,抗战时期在美受训牺牲,他费尽心血找到了二叔的墓地,并发现除二叔以外还有五十余位中国空军军人牺牲在美国,他们的姓名及长眠地几乎无人知悉!因看到我此前在博客上整理发布的中央航空学校同学录,故与我联系,希望寻求更多资料,并探讨寻找这些空军烈士家属的可能性。

邮件中还附有一个链接,是李安所写的一篇寻找二叔的文章,看后我倍受触动,当时我虽对抗战时期空军战史算是有些了解,但说来惭愧,我对于在美受训殉职的这些烈士则毫无所知,无疑还是个盲区。而且抗战时期空军的原始文献极为罕见,那会我一件还没有,更兼我只是民间普通的个人收藏者,对于寻亲一事也深感力所不能及。正巧此前我因为远征军烈士刘堃然副营长忠魂回家的项目与湖南龙越基金会相识(仅刘营长的照片是我提供,没做过其他工作),后来又通过龙越的关系找到并拜访了我所藏一本同学录的原主——河南南阳的高尚志老先生,知道他们有这个寻亲业务,和李安所询之事正好对口,而且力量颇强,遂立即联系龙越的孙春龙会长告知这件事,他极感兴趣,并请项目总监刘群女士直接负责对接。于是我在一小时内就给李安回了邮件,他们双方也很快建立起了联系。

在此后的沟通中,我与李安、刘群都逐渐熟络,但出于上述的个人原因,我没有加入寻亲项目微信群,而是在背后默默关注它的进展。接下来的事可以用“令我震惊”来形容,龙越介入后很快就和领域内专家列出了五十余位烈士的中文名录(此前只有韦氏拼音版,基本不知是谁),随后各地数以百计的志愿者立即广泛参与联动,最快的甚至有在24小时之内就找到了烈士的亲属!这个项目还登上了央视的《等着我》栏目,让这段尘封了七十余年的往事和这些烈士的英名,瞬间为全国数以千万计的观众所知悉,也毫无疑问的又找到了几位烈士的后人...我所了解的寻亲项目不算多,也许才疏识浅,这无疑就是我心目中寻亲项目的巅峰,没有之一,当然,它很可能也确实是的。这不由让我对此前举手之劳的牵线搭桥倍感欣慰。

不久之后,抗战空军英雄、空官15期毕业生阎乃斌(1921-2018,河南新蔡人)老先生的遗物出现在上海华宇拍卖会上,我意识到其中的一些资料会对于寻亲项目有直接帮助,于是两度参拍(其中有一次是亲赴上海查考),将所需尽皆拍得。在这个过程中,我曾短暂进过微信群,提供了一些史料和照片,写过一二篇小文发于网易历史和个人平台为之宣传,但看到大家是那般热火朝天干劲十足时,我还是感到有些自惭形秽和在这项目中所做的微不足道。再后来,我能做的都已做完,一直以来我是深深崇尚“事了拂衣去”的,平素也不擅自我鼓吹(自夸我所制影印本的质量时除外),加之那一段时间因家事不谐搞得心情十分低落抑郁,避世之念盛极,终于清退了几乎所有群组,朋友圈也屏蔽了小半年。如今思之那次的不辞而别,不免也是有些歉意。

当然,虽然没什么我能做的了,我仍然还是在背后默默关注着这个项目,并为每一位新近找到家人的烈士而感到欣喜。但这段经历于我来说慢慢也就成了往事,直到昨天收到这本书。昨晚去图文店监工印书十点多方归,我向来都是带着书去,昨天当然就带上了这本,在监工等待的三个多小时里,我一口气读了近二百页。我发现原来李安大姐和孙春龙会长都没忘记这件事,还专门有所提及(孙会长为本书所作序文中提到的“朋友”,大概就是在下),让我竟在书里意外的“出镜”了!这也让我挺高兴和感动的。

我发自内心的认为此书无论是文笔还是史料的扎实程度,均是上乘,更难能可贵的是带给人的那种感染力。我酣畅淋漓的拜读它,一时手不释卷,对李氏家族、李嘉禾等烈士的生平以及寻亲背后的那些故事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时而因英烈的事迹血脉贲张汗毛直竖,时而又对李家在解放后的悲惨遭遇感到鼻尖酸楚,忽然,我又发现了我与李安大姐的一个共鸣。她是在2018年初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后,才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业余”工作,也因之有了这个项目、这本书和这些先烈的魂归故里。而这部电影中有关空军烈士沈光耀(王力宏饰)的一段,也是这些年来唯一令我不能自已热泪盈眶的。

李安大姐是改开后第一代大学生,移居美国后成为硅谷的高科技精英人士,却写出了这样一部丰神饱满的历史著作;我,一位学计算机的低材本科生,在京从事了五年金融工作之后选择逃离北上广,最终竟阴差阳错地把历史收藏的业余爱好变成了事业,独孤前行;湖南龙越基金会与各地的一线志愿者,凭借着一块块墓碑上冰冷的英文名字,竟找到了二十余位烈士离散了七十多年的亲人,以及背后那许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以上种种,都可以有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事在人为!

我想需要铭记的,除了国耻,也还有那些散落在全球各地的为国牺牲的烈士英魂。故今不揣冒昧,为大家推荐这本书,真诚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书架上看到它的身影,也祝愿今后会有更多埋骨他乡的烈士魂归故里。

对了,我的这本书上还欠两个签名呢,一是李安大姐,二是李砺瑾记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弥补上这个“遗憾”。


                                  静思斋 于岳
                                 2021年9月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