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教导团同学录》|静思斋

标签:
国民革命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北伐战争桂系徐士铨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42)——1928年第七军教导团同学录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在近百年前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曾有两支部队因为卓越的战功赢得美誉:一为“铁军”第四军,一为“钢军”第七军。相比来说,前者因为叶挺独立团而写进了历史课本,知名度无疑更高些。但若论起战功,第七军绝对不遑多让,这个番号后来也成了桂系的招牌,甚至可以说是精神图腾。
数年前我曾收藏到一册早期第七军教导团的同学录,这也是目前我所藏年份最早的国军题材同学录。此书尘封柜中数年,一直未有名录之整理,前段时间曾有友人及武汉七期后人托请我从中查人,查阅颇不便。故趁近日有些闲暇,闭关三天,终于完成有关此书全部之工作,为写下前面这部分文字,我又重温了不少北伐战史,看得有些心潮澎湃。想当初,我对于从中查武汉七期同学事还颇有不以为然之意,但在深入整理研究后,我发现二者还真是很有渊源(后文再叙),这让我深感汗颜。
此书的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教导团第二期同学录》,编印于1928年9月。自晚清以来,各路大小军阀众多,人人都想扩充实力。然正规军校出身的军官数量毕竟有限,新征士兵毫无军事素养甚至目不识丁,于是各部队自办教导团、干训班为本部训练培养下级官兵的情况非常普遍,一直贯穿整个民国。
此类训练班通常是短期或临时编组的,而且对于受训者来说,这也不会被视为正规的军事教育经历。此话怎讲?我以我十年来浏览民国文献的一个直观印象来简要说明。但凡正规军校出身的,填教育经历时基本不会提这些,哪怕他们在进黄埔前曾有过类似经历。也只有那些行伍老兵油子,实在没得可写,有时才会提及。由于信息匮乏,人们往往根本不知它们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历史极其困难,这也注定了它们不可能像黄埔军校那般,形成一部较为完备的校史或名录。因此,偶见的这些零星的文献,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们的史料性比黄埔军校同学录更为珍罕。
这本第七军教导团同学录中共计收录毕业同学六百余人,分步骑炮工四科,另对学生与学员也有明确的区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我在以前的文中多曾提及),教育显得非常正规。若说它是短期的训练班还真是有些“委屈”它,因为第二期整个受训时间有14个月(其中曾有些变故),比之同时期的黄埔也不虚。
1926年9月,在北伐军克复武汉前夕,第七军于火线奉令驰援江西,此后兵锋横扫赣皖苏。1927年2月,国府(武汉国民政府)正式开始在武汉办公,第七军教导团大约就是在这前后成立的,首任团长为尹承纲少将(据老胡版履历,尹任教导团团长的时间正是1927年2月)。不过第七军教导团当时并未随军,而是设在了大后方武汉。在我所藏这本同学录中,前有军长夏威、教导团团长徐士铨、教导团团附张桐慎所作的三篇序言。凡同学录中所谓序言者,多是慰(空)勉(洞)之辞,唯有夏威这篇,令人欣喜的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我亦因此得以了解了一些关于第七军教导团的历史细节。
可惜历史早已多次证明: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在北伐军克复南京、取得良好局面之后,此前那种精诚合作不再了,很快也就出现了“内讧”,先是国共两党,后在KMT各派系间。当然,这里面的政治原因很复杂,我也没必要在此多言,是以用“内讧”二字一笔带过便了。此时,因为桂系是宁方的,留在武昌的第七军教导团的境遇很尴尬,无论是在清党前还是清党后。该团一度被监视,后以计脱险赴宁归建,还随军参加了1927年8月的龙潭之役。及至西征讨唐(唐生智)胜利后,两湖成为桂系地盘,第七军教导团重回武汉,大约在1928年9月毕业。此时北伐虽已全面胜利,但这些同学均是在北伐中从军,而且参加诸役,所以说这本同学录是北伐时期之物亦无不可。
在整理同学名录的过程中,我惊讶的发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武汉七期生)在其中。早年我曾写过一篇关于武汉分校的文章,其中便提到了这一时期的武汉分校,是蒋桂战争后由桂系的第四集团军随营军官学校改编而成的。不过当时我忽略了一点,即第四集团军随营学校的组成。这次我发现第四集团军随营学校在1927年底改组成立时,第七军教导团的一个队(并非全部,我估计是学员队)便是其组成部分之一,而这也被看作是当时主持湖北军政的胡宗铎(桂系中的湖北人)向李宗仁表示忠心之举。
不过从毕业时间上看,第七军教导团二期后来又入武汉七期者,显然不是此前已归并到第四集团军随营学校的那些人。这就又回到了上文的一个命题,即这种部队所办训练班出身的,为了正规的学历和个人发展,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去中央军校回炉,挣一身“黄马褂”的。另有一例可佐证,如安国宁国人汪宗鲁,30年代以56师下级军官的身份前往洛阳分校军官训练班三期受训(详见:洛阳分校军训班三期),可见如仅有第七军教导团这一学历的话,在当时也就是被视为行伍军官的。
另有一事值得一提。在本期同学中,广西籍并不占绝对优势,安徽籍人数却极多(另湖北、江苏人亦不少,此书原主即湖北汉阳人孙东吴),教职官佐中则多北方人。这应该是北伐中安徽曾是桂系的地盘、张义纯等皖籍军官投身桂系之故,其中当也体现着李、白等人的“志存高远”,只是政治手腕不够高明,最终还是不敌常公了。在这些皖籍同学中我还意外发现了一个牛人,即后来在南京考入黄埔八期、官至台湾防长的郑为元上将!又有谁知道他在上黄埔前还有这样一段在桂系的经历呢?这一令人欣喜的发现,也算是为本次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至于桂系在蒋桂战争中失败、灰溜溜退回广西之后,第七军教导团是否还有续办,目前我就不得而知了。
此同学录已完成史料运用可交流,详见:http://book.kongfz.com/60940/36512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