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张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广东四邑同学合影老照片

(2021-03-04 09:37:22)
标签:

黄埔军校第二分校

湖南武冈

广东江门籍黄埔同学

黄埔二分校18期

黄埔军校老照片

分类: 静思斋柜藏老照片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25)——黄埔二分校18期广东四邑同学合影老照片

这周小学正式开学了,我也终于有一丢丢心情去干些稍微细腻点的事儿,嘿嘿。

在我眼前的,是一张抗战时期黄埔同学的袖珍合影。此照为我所藏,大约得有七八年了,说老实话,如此袖珍的合影(8.7*3.5cm),我好像也没见过第二张。不过它的品质倒还挺不错,在高清扫描下,二十位英姿飒爽的青年军人的形象跃然纸上,面部细节清晰可辨,更难能可贵的是,照片背面还标注有每一位同学的名字!
一张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广东四邑同学合影老照片
图1:我收藏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老照片

我平素收藏以纸品为多,对于老照片来说,规模和专业性都与老邹相距远矣,也是直到这一两年才投入更多的关注。若以价值来说,有明确时间、地点、人物的老照片无疑是上品,这就好比饭菜之色香味俱全。反之,如果啥都没有,全靠瞎猜,然后卖家一通胡侃吹得满天飞(网上比比皆是),那就毫无意思了。这张照片便属前者,而且更为我所喜的是那种“朦胧感”:一是背面的签名已很模糊,确实有些乍一下无法辨别;二是这些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基本上没人知道他们的身份,而近年我对于此种考据,几已成癖。
一张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广东四邑同学合影老照片
图2:照片背面20位同学的签名

且先来看看它的时间地点——民国32年3月21日,湘都梁。在湖南的军校,一下便可以想到黄埔二分校,不过这个地名我却极感陌生(我对于近现代地名的熟悉,几乎随便抓个新老县名便知哪里),一查,原来都梁就是武冈的古称啊,这就错不了了。而时间上也有一个小细节。在我的印象里,在军校受训时,每周只有周日休息一天可以外出,我特意找万年历翻到了那一天,正是周日嘛。
一张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广东四邑同学合影老照片

照片中的人物,是二分校18期四邑同乡。四邑,我隐约记得是指广东的某一地区,再一查也明确了,四邑即广东新会、台山、恩平、开平四县,大概就是今天的江门市,这里也是著名的侨乡。二分校18期,有7、12、13三个总队,名录我尚未电子化,但资料手里现成就有,于是马上开始对照籍贯按图索骥,很快,就率先发现了一位!

这三个总队总人数足有三千五百多,一一检索下来,自是费了些功夫,做这种事,其实也唯需耐心而已。当然收获也是有的,这一遍缕下来便发现了20位四邑籍同学(其中只有一人不在照片上)!其实照片背面很多人的名字本已非常难辨,在与同学录相对照之后,登时柳暗花明,我这一下就有点血脉贲张了。

此时,照片中仅剩一人尚无着落,这位同学的名字,似为章鸿光(章是可以确定的),

我决意再行复查一遍,这次改以对照姓氏,翻到快最后的时候,他的名字终于出现,籍贯登记的却是广东钦县(即现在的钦州市,解放后划归广西了),难怪我第一遍以籍贯检索漏掉了呢!我估摸着他既然能掺和进来,肯定也是和四邑大有渊源的。
一张抗战时期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广东四邑同学合影老照片
图3:校徽、领章、胸章的佩戴细节

至此,照片中的20位同学的身份已全部确定。他们是:18期7总队的李永年(新会)、马平东(新会)、叶恭惠(新会)、莫铁锋(恩平)、刘超杰(台山)、林彼得(台山)、梁田(开平)、张树南(开平)、何硕鹏(开平)、李敬羡(台山,或李敬慕,照片所题确为羡)、司徒东(开平)、何少仲(开平)、郑汉权(恩平)、谈子峰(新会)、高亨才(新会);18期13总队的李侠夫(台山)、谭宏夫(台山)、张烈(开平,签名中间似还有一字)、章鸿光(钦县)。

另外还有一位台山籍的伍华汉,不在照片之中,那天是拉稀跑肚还是另有他事,便非我所能知。其实要说起来,18期12总队也有7位四邑同乡,他们为何没有参与这次合影,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也许是驻地不同不便联络(当时,二分校各总队散布在武冈的许多祠堂中)?

此照片虽小,我却是不敢小觑。我收藏黄埔文物十年,其他一些分校的照片,即便未必拥有实物原件,但好歹在同学录里看到过,二分校的照片却仅见过两张(另一张更叼,被“连阳标统”陈重阳老兄用在今年的老兵挂历里了)。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武冈,还是个十分闭塞的山城,物力匮乏,甚至连带照片的同学录都编印不了,故而照片存世极少。上述的二十位同学,后来我也一一查询了一遍,只找到了谈子峰同学留下的一篇回忆文章,这其中便提到了武冈当年的情景:没有电灯、没有工厂、没有书店、没有剧院、没有报刊……

我曾一度怀疑,这张照片会不会是哪位同学自己有相机拍的(毕竟侨乡那边,相对有钱)?不过转念一想,相机能不能带进军校,这就是一说,再又能给冲洗出来,总非个人能为。于是现在我们知道了,至少当时武冈还是有照相馆的。为此我还专门又查了些资料,发现在1946年的时候,武冈其实有六家照相馆了,不过这一年抗战已胜利,而在三年前有几家已是难考,自然,也无从知悉是哪家所摄了。但总归要感谢它的存在,为世间留下了一些二分校珍贵的影像。

除了毕业证书上贴的那张戎装标准照(毕业证书九成也早没了),这可能也是他们在军校时唯一的影像了。今日,我将这些前辈的名字与英姿重现于世间,不知他们的后人有一天能看到否?



                        静思斋 于岳
                        2021年3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