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罕见的抗战时期“恩施高中”同学录

标签:
湖北省立第七高级中学湖北省立恩施高级中学恩施高中恩施高中校友名录静思斋于岳 |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9)——抗战时期湖北省立第七高级中学同学录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本同学录已完成史料应用可转让交流,详见:http://book.kongfz.com/60940/1986398393/
1938年,日寇威逼武汉。国府在湖北的军政机构相率西迁,偏居鄂西南的山城恩施,成为湖北战时省会和拱卫陪都重庆的屏障,一时人物荟萃,好生热闹。随省府西迁而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公私院校,仓促间殊难一一妥善安置。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陈诚遂将它们统一合并改组为湖北省立联合中学,自兼校长,下设分校二十余所,分散于各地开展教学工作,在恩施便有其一。
1938年底,湖北省立联合中学恩施分校正式成立。虽只是名为“分校”,但实际上它是由原在恩施的湖北省立第十三中学与西迁来的汉口市一中、武昌中华大学附中、武昌大公中学、省立江陵中学、省立宜昌中学合并而成,师资力量倍增。而学生计有千余人,规模之大,据说为联中各分校之冠。
或许是省立十三中原有的校舍不敷使用,不久后该校即迁往城北的金子坝,借用民房办学。到了1940年,初中分出单独设校,剩下的高中部更名为湖北省立恩施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恩施高中),是当时恩施地区(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唯一一所高中,曾在该校就读的谭碧程先生在回忆中称它是“最好的学校”。
前数年我偶从收藏市场中购得一册民国34年(1945年)7月编印的《湖北省立第七高级中学同学录》,近来翻阅整理发现,此书堪称恩施高中在抗战时期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有朋友可能会对这校名感到奇怪。没错!这就是恩施高中在1941-1947年间的曾用名(校名编号与行政区对应),如今估计早已鲜为人知了,若是拿这个校名搁百度上检索,怕是毫无所获。所幸同学录中有一篇时任校长卢东生先生的序文,简单交代了该校诞生的来龙去脉,让我得以了解到它的这段历史,也才有了上面的那段文字。
从同学录封面上加盖的一枚钤印和里面夹的一张成绩单可知,它的原主是秭归人梅大泉,时为高一在读生。后经查阅相关文史文章,梅大泉在毕业后一度任教于秭归简师,其后经历则不详。由于战时条件极为艰苦,同学录是以铅字排版、土纸刊印,显得很简陋,其中所载的师长与同学也均无照片收录。我循例开始进行名录整理工作,薄薄的60页原以为会很快,结果干了三天才完成。
这是因为,这本同学录虽是由当年在校的同学(第十二届毕业生及高二、高一在校生)编纂,但除他们的详细信息之外,还收录有从军同学、历届毕业同学的名字,以便日后联络感情之用。上述同学共计有1258人之多!按上述卢校长的序文中亦可知,该校创立六年以来至“今”,还从未编印过任何同学录。故此同学录既是一部“处女作”,亦可谓抗战时期该校同学名录的集大成者,极具史料价值。
虽说如此,但这份名单中也定是有所缺失的。一是因为对于先期同学资料蒐集的准确度较低,这在整理过程中便有直观的感觉。二是因为除了从军同学123人之外,其余同学名录则仅局限于最终毕业者。当时,地下党组织在该校颇有力量,两党间的斗争非常尖锐,尤其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形势更为险恶。《中共地下组织领导联中恩施分校的抗日救亡斗争》(载于《鄂西文史资料》第17辑)一文中对此即有详细记载,其中提到的名字,或因被捕或因撤离之故,便多数不在同学录中。
抗战胜利后,大部分内迁的院校随省府复员,“七高”则留在了恩施,成为恩施教育界的支柱之一,并开了恩施地区男女同校的先河。1947年,“七高”改回了湖北省立恩施高级中学的旧名。解放后恩施高中被人民政府接管,一直延续至今,现名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仍是鄂西南顶尖的学府。
(注:本人已完成同学录中全部教职员、同学名录之整理,此番同时首度公开,希望能对相关人士有所帮助,详见《抗战时期湖北省立第七高级中学同学录,点击进入》。据该校官网上的数据,1938-1939年毕业生总计1246人,与我整理出的数字基本吻合。但这份名录中有部分同学从军,另据该校1947年的一份简史载,他们中只有十几位战后回校继续学业。因此我估计,这份名录之于解放前的全部毕业生,应是缺了最后一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