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颠沛流离,弦歌不辍——记鲜为人知的民国时期河北省省立中学|静思斋

(2020-03-04 16:09:34)
标签:

民国河北省省立中学

国立西北工学院

杨耀墀

宜阳山陕会馆

空军工程大学

分类: 静思斋柜藏民国故纸
静思斋收藏的民国故纸系列之(17)——民国河北省省立中学毕业证书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1850612475/
(按当时的承诺,在本文发布一个月后,于4月3日上架)

七年前大闺女出生那天,我在医院陪床,晚间在手机上拍回一批民国时期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入学档案,因日子特殊,此事至今记忆犹新。这些资料均为学生入学时上交,多数是具保书一类平平无奇的,这几年零零散散的卖了几份,所剩之一二沉睡柜中久矣。今日清理藏品时,看到一件外封与众不同的,打开后赫然发现其中竟有该生的毕业证和毕业证明书各一,品相还相当不错。它们的存在让这套文献身价倍增,我自是欣喜不已。
颠沛流离,弦歌不辍——记鲜为人知的民国时期河北省省立中学|静思斋
图1:我收藏的1946年河北省省立中学毕业证书

近年民国毕业证的行情水涨船高,尤以名校或品相良好的为甚,早几年孔网拍卖中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如今则成了挺稀罕的玩意。我仔细端详手中的张毕业证,其原主还是一位“河北老乡”,而他毕业的这所学校“河北省省立中学”(以下简称河北省中),却让我觉得有一些不寻常之处。民国时期河北(直隶)的省立中学多以“第X”这样的数字排序命名,数字编号最高到“二十”,具体的名单和所在地我之前便已掌握。而这所省立中学并无编号,虽只两字之差,但显然是一所我尚未知的学校。

由于校名与同时期其他学校相似度很高,检索的结果有许多无效信息,当我最终弄明白它的大致脉络时,还真是费了不少心思。在《河北省志·教育志》中,我找到一条关于该校初创的明确记载。原来,抗战爆发两年后,河北全省沦陷,大部分中学解散停办或沦入敌手。国土和学校虽然沦陷,也还有许多爱国师生不甘做亡国奴而迁往内地。于是在1940年,已迁至河南洛阳办公的河北省教育厅拟筹设一所省立中学,以收容这些流亡师生。同年5月,河北省省立中学在河南伊川县白杨镇(今属宜阳县)正式成立。

战时的物质条件自是很差,但作为省立中学,它的师资力量则颇为雄厚。白杨镇的士绅以一方沃土热情接纳了流亡而来的河北学子,而这所中学亦反哺了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许多优秀教师在白杨镇的其他中小学兼职任教,这一时期也被人视为是白杨镇文化教育事业的一个黄金时代。国难之际的这份情谊,可谓难能可贵。
颠沛流离,弦歌不辍——记鲜为人知的民国时期河北省省立中学|静思斋
图2:曾作为河北省中校舍的白杨镇山陕会馆

我看了洛阳日报的一篇报道,说当时河北省中的校址是在山陕会馆(又称关帝庙,上图摘自洛阳日报,特致谢),但用的字眼为“复校”。而何文静先生(时任白杨镇党支书记)的一篇回忆也说河北省中为“南迁而来”。结合多方史料,我仔细琢磨了这个问题。师生是南迁来的固然没错,但这个省中则是战时应运而生的一所全新的学校,学生也是在当地现招,显然,它与战前河北的那些省立中学,并非直接的延续关系。因此说是复校或迁来,便不甚妥当了。

河北省中在白杨镇度过了四年时光,直到1944年5月,洛阳也沦陷了。学校只好继续西迁到陕西周至县,半年后,再迁甘肃秦安县,经这两次折腾后的省中,似乎元气大伤。抗战胜利后,河北省教育厅随省府复员,但省中则因经费和交通问题滞留在甘肃,甚至一度困窘到连办学都难以为继、师生们都打算自行另谋出路的境地。校长胡慎贤只得前往兰州商借经费物资,终在1947年5月(笔者按:此处采用秦安县志中的记载,另有一说为7月)该校师生得以复员回河北。这一路,先是从陆上辗转到上海,再坐船到天津,最后到北平,真可谓千里迢迢也!

然而河北省中到北平之后就仿佛石沉大海一般,志书中的记载也是戛然而止,再也找不到什么蛛丝马迹了。我只在王树民先生(时任该校训导主任)的《曙庵文史续录》一书中见到了一条简述,说是迁回后成为河北北平中学,50年代后改名为河北师范专科学校云云。由于这个河北北平中学是早就存在的一所名校,我想此时的河北省中很可能是撤校并入其中了。纵观其存世的七年时光(1940-1947),虽以“河北”为名,却从未在河北大地上办过学。这其中既有国府为战时学子弦歌不辍而做出的努力,亦可谓一部艰难苦恨的沧桑史。
颠沛流离,弦歌不辍——记鲜为人知的民国时期河北省省立中学|静思斋
图3:杨耀墀先生

至于这张证书的主人——河北大名人杨耀墀先生则“幸运”了许多,他没有经历学校从陕西周至到甘肃秦安、再复员回北平的这两次折腾。杨先生在1946年6月时便已毕业,随后进入国立西北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系继续深造,最终成为空军工程学院(现已并入空军工程大学)的一名教授,桃李满天下。按毕业证上所载的年龄推算,老先生如今的年龄应为93岁左右,也许仍健在亦犹未可知呢。

(另,对于收藏这件事,我始终希望藏品能在“对”的人手中传承并发挥价值,而不仅仅是作为流转于市场的一件玩物。此套证书文献,我将等待杨先生或他的家人一个月时间,再作公开处置,且看茫茫人海中,是否有此缘分吧!)



                      静思斋 于岳
                      2020年3月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