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考镇江北固山的太史慈墓,或许只是清人的附会之作

标签:
三国演义三国志镇江北固山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太史慈 |
分类: 文保寻踪 |
本篇图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http://baijiahao.baidu.com/builder/preview/s?id=1608750081437531770
这几张太史慈墓照片是去年10月我去北固山游览时所摄,当时我在镇江度过了愉快的三日,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今撰此文,只是结合史籍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无任何他意,敬请某些只看标题就喷的,键下留情。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今属山东龙口)也,关于他的生平,自应以三国志、吴书(韦曜等所撰的吴国史,今已佚)等正史为准,而非演义。太史慈为江东基业的开创立下汗马功劳,由于去世的早,职责与名气虽重,官位却不太高(大致相当于郡太守,无爵位和将军名号)。三国演义中的太史慈之前的经历大致忠于史实,只是多活两年参加了赤壁之战,并最终死于张辽箭伤,罗贯中的文学创作无可厚非,但很多官方介绍和历史著作这么说,那就不科学了。
史籍中的太史慈,是集智勇信义于一身的英雄人物,浑身上下几无槽点,故而深受人们景仰,当时我在墓前亦曾神游凭吊良久。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在一些问题上确实无形产生了“混淆视听”的效果。包括我,当时发朋友圈时也说,此“东莱太史慈墓”是原址,旁边的鲁肃墓则是舶来品。今日仔细研读了一些史料后,发现似乎还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关于太史慈埋葬何处,大概有三种说法,即镇江北固山、浙江湖州和江西奉新。“官方”认可并立了牌子的,只有北固山这一处,但如今我却认为这座是不太靠谱的。为何?首先来看看《三国志》中的记载的记载,当时刘表的从子刘磐常来侵扰,于是孙策分出海昏、建昌等六县(今江西南昌附近,奉新、靖安、永修等县域),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抵御刘磐,颇著成效,孙权统事后,仍然如是安排。太史慈相当于那几年一直在为东吴守卫西南境,但在建安十一年(206年,赤壁之战尚未爆发)就去世了,没有任何记载指出他曾调任其他职务,死于任上是大概率事件,以当时的情况和习惯,千里迢迢运回镇江安葬并不符合逻辑。当然,也并不能排除太史慈的后人曾在北固山为他立衣冠冢。
图4:东莱太史慈石碑画像
现代很多书中说同治年镇江修城墙时发现太史慈墓(1870或1872年两种说法),但这个我找不到原始文献出处在哪。据镇江学者殷光中先生的考证,在清代以前镇江的地方志中,似乎并无太史慈葬于镇江的记载,直到清代的《北固山志》中,才记载了同治九年(1870年)赵应珪等人立太史慈墓碑于北固山下。而这部书的作者周伯义(1823-1895),正是那时候的镇江本地人,对这事应该是很了解,但他只是对此作了一个记述,没有述及其他,如果之前就有墓,因刚被发现而重新立碑,他似也不应不交待来龙去脉。假设是1872年(我查了下镇江那年发生地震)发现的,则很有可能就是赵应珪等人两年前立的那一座。
再来细想一下,太史慈葬于镇江最早的“文献”出处是哪?竟然是《三国演义》!综合上述这些史料和分析,赵应珪等人的这波操作,倒越看越像是根据《三国演义》的附会之作。此墓一出,后来有多次修葺,现在还能从网上找到其民国时期的风貌,但在1966年被扒了个底朝天,当然,没听说出土过啥文物。现在看到的太史慈墓是1985年重建的,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6: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再来看看浙江湖州的说法,这是源自一个据说是唐代叫《石柱记》的碑文,上面似乎是刻有乌程(古县名,在今湖州)有吴丹阳太守芜湖侯太史慈之墓的意思,此说清代也被收进方志。这个碑文的作者是颜真卿与否尚不说,单就给太史慈安的头衔,就让人觉得极不靠谱。吴立国后是有芜湖侯,但那是徐盛呀,再者说,侯是爵位,只有朝廷才能册封,孙策死时爵位只是吴侯(县侯),孙权更是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才正式封侯,他们如何能给太史慈封侯呢?故这个说法我极不看好,也懒得多费笔墨说什么了。
我最倾向的还是葬于江西奉新这种说法。首先,死后葬于当地符合常理。其次,此说在地方志中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清康熙年于成龙所修《江西通志》中更是有明确记载“太史慈墓在奉新县南乡十都”。由于没去过,我不太了解江西当地的情况,或许在清代时墓尚存,只是历经沧桑巨变,如今难寻其址其形了。如今,查当地还有不少与太史慈相关的传说和地名。
当然了,我在三种说法中倾向于太史慈埋葬在江西奉新,只是根据历史记载分析的个人之见——排除有疑问的,剩下的就是最有可能的。此文亦有抛砖引玉之一,期待有识之士能从浩瀚的典籍中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目前来看,太史慈墓身埋何处仍是一桩历史悬案,也许只有泉下的太史慈本人知道了。
后一篇:我收藏的中央航空学校同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