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的故事之(2)——故纸丛中话董酒的前世与今生

标签:
遵义酒精厂董酒程明坤中华老字号 |
分类: 中华老字号 |
静思斋博文,未经本人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这一组民国时期资源委员会遵义酒精厂的文献,是民国35年(1946年)厂长杨守珍签发给事务员吴蕴智的一组证明书和委令。考证中意外发现这个厂竟然和如今中国老八大名酒之一的董酒极有渊源,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就是如今董酒厂的前身。一个是支援抗战生产工业酒精的厂子,一个是中华老字号名酒,听起来是否些风马牛不相及?且看下文分解。
原来,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对于汽油的需求量急剧增长,但由于日军切断了中国和外界的交通要道,汽油运输进来极为不易,当时甚至有着“一滴汽油一滴血”的口号。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政府开始积极寻求汽油替代品,酒精(乙醇)成为首选,酒精工业也随之迅速兴起。
1940年5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任命邝森扬为资源委员会遵义酒精厂首任厂长,同年开工建筑厂房,1942年元月投入生产,厂址设在遵义九节滩(资料引自遵义档案馆遵义酒精厂卷宗)。该厂月产动力酒精最高达63000加仑(约25万公斤),客观的说,这对于抗战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抗战胜利后动力酒精的需求量锐减,该厂一直半死不活,短短四年间,隶属关系和名字变了N次。直到建国后收归国营,隶属关系和名字又变了N次,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再一次半死不活……这些名字的演变就不再罗列了,省得大家看着脑袋疼。现在百度地图上仍然有这一处存在,似乎是要拆迁了,至少在去年,还有民人士间前往考察“凭吊”——这是遵义主城区最后一处抗战遗迹。
而董酒,因厂址坐落在遵义北郊董公寺而得名,口味独特,荣誉等身,好酒之徒比我清楚的多,在下就不品评了。当地的酿酒史已有两百多年,近现代的董酒,大多认为起源于二三十年代的程氏酒坊。在掌门人程明坤的苦心经营下,程家的酒颇受人们喜爱,被称为“程家窖酒”、“董公寺窖酒”,1942年始称为“董酒”,一度声名远扬。可惜1949年解放前夕程氏酒坊关张,董酒亦在市场上绝迹了(此段资料参考《董酒历史的再探究》这篇网文,在此致谢)。
1951年,收归国营的遵义酒精厂开始转产普通白酒,说白了,就是比较尿(suī)的那种,而董酒这门手艺,已经“失传”两年了。1957年,市政府委托遵义酒精厂恢复地方名产,厂子又把老师傅程明坤请出山,翌年重新试制的董酒样品送交国务院,搞不好周总理本人都品尝了,觉得这个可以有,于是总理办公室批示:“董酒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恢复和发展。”有了领袖层面的认可,自然就有了地方的财政支持,也就有了如今董酒一系列荣誉的开始(三次被列为国密、四次蝉联国家名酒称号、2008年被正式确定为
“董香型”、2010年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等等)。
自1957年到1975年,董酒都是在遵义酒精厂(或曰酿酒厂)的董酒酿造车间生产的。由于产量跟不上形势,董酒车间终于在1976年自立门户,成立了贵州省遵义董酒厂,从此与遵义酒精厂脱离了关系。90年代,董酒厂为深圳振业集团收购,成为旗下企业,现名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
纵观这几十年董酒的历史,仿佛三段婚姻一般:原配程氏酒坊(去世),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有滋有味;二婚遵义酒精厂(弥留),焕发第二春却最终分道扬镳;再婚振业集团,登堂入室,终成名门贵妇也。
附:民国时期遵义酒精厂历任厂长
邝森扬
汤元吉,江苏南通人
杨守珍,曾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化系主任
张瑞亭
周晋甫
虞克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