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半朋友
(2017-04-11 14:59:09)分类: 于公杂谈 |
终于收到了胡司令的力作《中缅印战区盟军将帅图志》,忙里偷闲,坐沙发上一口气看了两个小时,抗战,一个金戈铁马的年代,一段我真正热爱的历史。我既被其中的珍贵影像深深吸引,又不禁思绪万千。这本书的故事从封面那张照片开始,彼时,民国史的热度和发掘程度远非现在可比。如今我第一次仔细观摩这张照片,以我现在的识图水平,甚至还强于当时的晏欢先生。但在当时我也才刚刚踏入这个门道而已,我不由想,如果在那个时候,我选择另一条道路介入其中,也许有机会参与这件事,至少可以进入这个圈子吧。
不过这没有丝毫值得遗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件事都需要有人去做,而我自己的性格,也注定我在当时不会选择那条路。我极擅长单兵作战,但说起社交,我多少感觉自己有些障碍,或者说是懒于应付,非不能也,实不愿也。我把“朋友”二字定义的较高,除了真正的朋友,其余的多秉承“君子之交淡如水”,寻常业务往来,不愿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感情,更不会和人开口闭口朋友兄弟。何为我认为的真正的朋友?大约有三个标准:我真心欢迎其来我处做客并可以放弃手头工作没有任何敷衍成分,愿意去其所在城市专程拜访,可以毫无保留的说说肺腑之言。以此来看,我的朋友其实并不多,在历史这一领域更是凤毛麟角,屈指一算两个半。本书的作者胡司令,便是那半个。
简单说说另外的两个,是北京的单补生先生和孙潇潇先生。单老可以说是我黄埔收藏的启蒙者,2009年时他早已是领域内的大名鼎鼎的人物,承他邀请前去做客,从此建立起一段忘年之交,八年来单老对我真诚的帮助可谓极大,而我的每一篇黄埔文章,他总是第一个读者,他是我发自内心钦敬的长者。而与孙兄的相识,更是一段传奇往事(在此不多表),孙兄尚小我四岁,但在专业领域足以让我高山仰止,抛开这些不论,更是由于他虚怀若谷的传授,才有了我如今的事业,这让我终生铭感。由于年龄相仿,我二人交谊日深,除了对于历史和生活的观点有广泛共识,相互多有扶持,还常一起痛骂天下傻逼,甚至在生理问题上也无甚避讳。只可惜2012年我离开北京,如今见面吹水的机会少了很多。
胡司令大名胡博,之所以说是半个,所欠者其实也只是缘悭一面而已,我想人类的有些情谊,还是得在面对面的时候才能得以升华吧。与胡司令相识大约也在09年左右,彼时对于民国战史我是初出茅庐的菜鸟,更是产生了搜集将领照片的癖好,胡司令早已是此道达人,蒙其折节下交从此相识。几年下来胡司令已然著述等身,在我心里是不折不扣的行尊。谦虚的说,在这一领域我依然是个菜鸟,不过大概已晋升到了菜鸟中的战斗机。因为我没有选择研究,而是走上了另一条收藏整理之路,完完全全的走入幕后当无名英雄,几年艰辛,所幸终于可以在照片和资料搜集上望其项背,胡司令的照片库中我至少贡献了百人,这是我颇感得意的地方。
我和胡司令在史料上常有交流,有时也谈些其他问题,不知不觉间他对我的称谓变成了“老于”。前些日子我肾结石发作尿血,除了我妈每天不懈询问,嘘寒问暖的实无几人,胡司令便是其中之一,念其百忙之中能有如此心意,我还真是颇为感动。我买这本书本来是想在养病时闲来观摩,所幸石头自己下去了,倒是省了我“引刀成一快”,不过书呢,还是要好好读一遍再说。
我想,这两个半朋友最终会变成三个,而冥冥之中我似乎感觉这一天并不远了。最近不知为何,特别喜欢回味往事,整些无病呻吟,看来是我的内心真是变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