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下面大家看到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我的三位学生李骁、李春光、张弢的毕业创作成果。三个在此前有着不同经历、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在摄影学院和我的三年培育带领下,基本完成了从对摄影的基本认识到理论研究联系实践创作的学习过程。在大家看到的几幅作品中,三名学生展现了在对纪实摄影这一范畴的认知和研究中,各自产生的不同理解与视角,进而通过他们三人各异的创作体验和影像语言呈现出来。
作品一
作品名称:回力青春
作者:李骁
材质:相纸
创作年代:2008
作品评价:
李骁自幼学习绘画,此前为绘画和设计专业的学生。绘画经历给了他很好的艺术基本素养和对影像的画面感觉。但摄影和绘画终究是不同的,在三年的学习中,他逐渐认识并尽力找到二者的共性和平衡,从而更好的掌握和运用摄影的自身语言,同时更明确了摄影的社会意义。在毕业创作中,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真地用镜头来关注中国热这一文化现象和一批特殊的年轻人,这样的创作时和他的生活趣向息息相关,是一种真正拍摄自己身边人和事的方式,也是一种很个人却又具有普遍性的表达。在摄影语言的探索上,他的创作配合他的论文研究,试图打破传统纪实影像和时尚商业影像的某种界限,探讨强调真实客观的纪实摄影在时尚性方面的表现方式。从概念建立到画面质感,均有一定实验性,也是他三年摄影学习的一个总结。
作品二
作品名称:新景观
作者:李春光
作品评价:
李春光在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之前有理工科的学习背景。摄影跟理工类学科一样都是严谨的,需要有严谨的态度和技术。摄影跟理工类学科又是不一样的,需要我们用艺术的思维进行主观表达。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他逐渐掌握了镜头语言的运用。他的毕业创作是拍摄城市的新景观,我们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城市风景日新月异。他用镜头记录下这些时代的变化,记录这些城市中的新景观。
作品三
作品名称:长江
作者:张弢
作品评价:
张弢此前学习的是财务类专业,凭着对摄影的热爱进入摄影专业学习,在这三年里,他接受了完整的学院派教育,并在纪实摄影的拍摄手法和理念上有所精进。在毕业创作中,他选择了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长江作为拍摄对象,通过旅行式的摄影探访了长江边上的若干个城市,向我们展示了长江沿岸城市的城市景观巨大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在摄影语言上,他秉承“非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美学,通过平实而富有诗意的画面,探索了人与水、人与长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