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千古奇缘
千古奇缘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47
  • 关注人气:1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年3月12日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2016-03-13 17:18:44)
标签: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综合知识

真题及答案解析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分类: 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遗传        B.环境     C.个性差异        D.个人努力

【答案】B

2.教育史上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夸美纽斯和布鲁纳        

B.夸美纽斯和杜威

C.赫尔巴特和布鲁纳      

D.赫尔巴特和杜威

【答案】D

3.小林有一次拿水果摊上的水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小林低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这说明小林缺乏(  )。

A.道德认识教育       

B.道德情感教育

C.道德意志教育     

D.道德行为教育

【答案】C

4.我国制度化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

①幼儿教育②初等教育③中等教育④成人教育⑤高等教育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B

5.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

A.生活性                   B.计划性

C.组织性                   D.系统性

【答案】A

6.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感知以获取资料的研究方法是(  )。

A.历史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文献法

【答案】C

7.儿童出现眼睛干涩、夜盲症,可能缺乏(  )。

A.维生素A                  B.维生素B

C.维生素C                  D.维生素D

【答案】A

8.当你注视面前这个棱台框架 时,一会儿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前面,一会儿又觉得小方框平面位于大方框平面的后面,这种注意反复变化的现象属于(  )。

A.注意分散                 B.注意起伏

C.注意分配                 D.注意转移

【答案】B

9.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说明思维具有(  )。

A.间接性                   B.概括性

C.理解性                   D.整体性

【答案】A

10.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常用自己的内在标准判断客观事物的人,其认知方式属于(  )。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整体型                   D.系列型

【答案】A

11.讲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心理学家是(  )。

A.罗杰斯                   B.斯金纳

C.班杜拉                   D.桑代克

【答案】C

12.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答案】B

1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的课程属于( 

A.理想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

【答案】D

14.荀子在《劝学篇》中指出:“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所蕴含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直观性原则

【答案】A

15.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张老师将:“能够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答案】C

16.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编排课程内容,这种组织方式属于(  )。

A.横向组织    B.水平组织

C.纵向组织    D.综合组织

【答案】C

17.体现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的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学目标.

【答案】B

18.小学科学课上,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内部结构,获得有关植物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属于(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实习法

   【答案】B

    19.新学期第一堂体育课,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以作为分组教学的依据,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过程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个体差异内评价

   【答案】C

    20.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我国小学现阶段即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分科课程,又开设科学、艺术等综合课程。这体现了课程结构具有(  )。

    A.综合性    B.均衡性    C.选择性   D.时代性

   【答案】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22.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青少年儿童在兴趣、智力和才能、性格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兴趣上的差异,一般表现在兴趣指向的对象不同。如有的对数理化兴趣浓,有的对文史特别爱好,有的对艺术、体育格外有兴趣;还表现在兴趣的范围广泛程度不同和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各有差别。智力差异,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差别。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和分配、转移上的差异;在观察事物时,识记与遗忘速度快慢的差异;思维力在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上的差异以及偏重于抽象思维或是形象思维的差异;想象力的丰富性方面的差异。才能差异,如有的学生在文学、绘画、音乐、戏剧方面有才能;有的学生在科学技术的某一方面有才能;有的则在体育运动、组织工作方面显示出才能。

 

    23.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

【参考答案】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20分,共40)

24.材料

唐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用泥巴做手工,要求留意制作的过程和感受,给作文积累素材。谁知不久,小强爸爸气势汹汹地来到办公室,对唐老师大吼:老师,为啥娃儿回家作业不做就玩泥巴?!唐老师没有生气,和颜悦色地对家长说: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我先读一篇作文给您听,可以吗?于是,唐老师就把小强在作文课上写的作文读了一遍,大致内容是:周末,他用泥巴好不容易制成了一辆新型坦克,很是得意,不料老爸一见,就将他的成果狠狠地摔个粉碎,还骂自己不务正业,他非常难过……

读罢文章,唐老师给家长讲明为什么要安排孩子回家做这样的作业。家长听后,连声道歉,说:是我不对,我还以为您就是让学生玩呢!

问题:

1)评析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10分)

    2)试述家校合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10分)

【参考答案】

1)唐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做法秉承了正确的家校沟通理念,值得肯定。

首先,这种做法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平等地位。家长和教师都是能够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主体,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具有平等的教育地位。案例中的唐老师在面对家长的质疑时,能够摆正心态,以平和心态去对待家长,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地位。

其次,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教育性。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相较于家长而言,具备更好的教育效果。案例中的唐老师针对学生的特殊情况做出了个别、深入细致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还能够转变学生家长的观念和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家校合作中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教育性。家校合作应使学生、家长和教师都能够得到教育意义。

第二,发展性。家校合作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第三,针对性。家校合作应该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有效性。家校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最终必须要完成预定目标。

    25.材料:

杨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甲猴一块。乙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乙猴两块。丙猴更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丙猴三块。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是不是最贪吃的丙猴分得最多呢?猴王为什么要这样切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你就清楚了。

问题:

1)评析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导入环节。(10分)

2)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哪些?(10分)

【参考答案】

1)杨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殊的环境中去感知、体验。在新课前插了猴王分饼这样一个故事,马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急于想要知道到底是哪只猴子分得多一点,很好的营造了学习氛围,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打下了基础。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数学学习情景。

    2)小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几种方式:

    ①直接导入: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提纲挈领地交代主要内容和重点的一种导入方式。
   
②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是一种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进行导入的一种方式。

    ③悬念导入: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式。

    ④直观导入:一种利用实物、教具(图片、模型、投影片、幻灯片、电视、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再从观察中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

    ⑤经验导入: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某些事物为出发点,通过提问、讲解,引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学生发现与该经验密切相关的新课内容的一种导入方式。

    ⑥故事导入:“故事”是指真实的历史故事、神话和民间传说等,通过故事引出新知识。

  

详细资源请加入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学习交流)519358032 查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