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鲁迅回忆录》,但并未有连续在读。每次都是在伏案工作前,阅读一小篇,来点小小的激励。
在旁人眼里,像我们此种艺术工作者,尤其是跟服装艺术打交道的人,很难会有爱读鲁迅文章的,我类,恐怕真的少有。
绝没有标榜自己的意思,对于文学的理解,自己几斤几两,还是有自知之明。至于鲁迅先生本人,也从未有过深刻的研究,此生唯有服装的工艺,才能引起我研究的欲望,就像先生对于文学和思想的研究。我崇敬的,仅仅是先生的文章,和对待文学的态度,本人怎样,我想我压根儿是没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的。但在那个年代的文人里,唯一喜欢的确实只有先生而已。
他的文章里,有一种绝不苟同于那个社会的骨风,毫无畏惧之感,犀利,透彻,读来很有一种解恨的畅快。现如今的文学者里,是再也找不出一位能像先生这般,能把现世的不公和不入流的小市民们说不出的苦难以一种正大的方式传达出来,即使有,也是畏首畏尾,打着公知的旗号,说的冠冕堂皇,好像人人都是傻子一般。
名人笔下的先生,并不是像写传记那样,把他的生平写得详尽,只是通过一些生活的片段,琐碎的记忆,拼拼凑凑,把先生一些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而体现出来,这也是我爱看的原因之一。但大抵也都是一些好话,所以,也并不篇篇通读。
回忆录里,萧红写的那篇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也许是因为跟服装搭上了关系,所以读得仔细了些。文章里写到,鲁迅先生是不大注意人的衣裳的,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是看不见的。。。”
我想,先生的看不见许是分人的吧。
书中写到:一日,萧红去探望生病的先生,穿的是很宽的袖子,新奇的火红色的上衣。但并没有引起他夫妇二人的注意,于是萧红问:“先生,我的衣裳漂不漂亮?”
先生从上到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过了一会又接着说:“你的裙子配色不对,并不是红色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衣要配上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真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绿裙子,上面紫上衣的,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先生就在躺椅上看着萧红:“你这裙子是咖啡色的,还带着格子,颜色浑浊的很,所以把红衣裳也弄得不漂亮了。。。”
先生那天确实有兴致,还说了许多:“。。。人瘦不要穿黑衣,人胖不要穿白衣服,脚长的女人要穿黑鞋子,脚短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要穿,但比横格子的要好。。。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能把人显长,横的把人显宽。。。。”
对于此番言论,搁在现今的社会,但凡学过服装色彩搭配理论的,都能说个一二三来,而且这些个死理论,也不适用于这个多元化的服装界,如今是没有不可能的搭配,只有你想不到的搭配。但是那个年代,服装的色彩搭配理论还没有完善到如此详尽的地步,鲁迅先生仅仅是学过美学,看过一些杂书,却能很准确的表达出服装搭配的原理,尤其那句:脚长的女人要穿黑鞋子,脚短一定要穿白鞋子。。。这个理论拿在现在来说也是少有人认知的。
先生不光文章写得犀利,美学的眼光也是犀利的,甚至学以致用,触类旁通。即便是张爱玲对服装也有着极为讲究的一套理论,那也是局限于个人的品位及喜好,还没有上升到服装搭配原理的层面上来。由此可见,先生并不是个只会读书写文章的文学家,更不是个刻板的思想家,他完全懂得和欣赏生活的艺术美。怎样才美,先生也是自有自己的见地,不趋炎,不附和。
这便是当下很多人,也包括于我们,都缺乏的一种品格。
注:萧红回忆部分摘自1971年版的《鲁迅回忆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