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
(2014-11-07 17:43:11)
标签:
石中英人的存在 |
分类: 学习笔记 |
石中英教授在其所著的《教育哲学》中,对“人作为人的存在问题”有一系列精警论述,如石破天惊,让我豁然。兹将其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1.死亡的问题
死亡是对人存在绝对性的决定性毁灭,这是人生的大悲剧。正如布洛赫所说:“死亡把一切咬碎。......没有哪一种失望可以同死亡的消极前景相比,在实现目标前,没有哪一种背叛可以与死亡的背叛相提并论。”死亡给人们带来了恐惧,即使勇敢者也不例外。为了逃避死的恐惧,人们采取各种办法:避免谈论;避免回忆;假装与自己无关;祭祀;把死亡解释为偶然事件;把死亡美化;杜撰“轮回说”“复活说”。然而这一切面对必然的死亡都无济于事。人们终究要独自面对,独自享受,独自经验,无法逃脱。
但死亡也并没有那么可怕。死亡对于人生来说不是无意义的,而是有意义的,不仅意味着毁灭,更意味着创造。“假如没有死,任何东西都失去真正的分量,我们的一切行为永远是极不现实的。......只有死亡创造了无可挽回的严肃性和毫不留情的‘永不重复!’换句话说,死亡创造了责任,正因为如此也创造了人的尊严。”(《我与他》)波普尔也认为:“有些人认为生命没有价值,因为它会完结。他们没有看到也许可以提出相反的论点:如果生命不会完结,生命就会没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每时每刻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才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事实上,生者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只有在与亡者对话的时候,才能获得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宁静与超越,才能获得生活的内在勇气和智慧。
2.有限的问题
作为时间性的存在,人的存在是有限的存在。不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由此导致了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也是有限的。有限的生命在经验的世界中往往给人们以渺小的、卑微的和可怜的感觉。这是任何一个有着反思能力的人所共有的感受。这种感受尽管不像对于死亡的感受那样从根本上毁灭生命的希望,但是也每时每刻地动摇着人们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超越这种有限性,从而达到一种无限的境界,是人近乎本能的渴望。这种渴望本身反映了人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所具有的内在矛盾。......就个体而言,中国古代士大夫“青史留名”的追求和西方基督徒对永恒天国的向往,无不体现了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对生命有限性超越的渴望;就人类而言,对外部世界无止境的开掘和对内部世界的持续理解,其终极目的恐怕也就是要克服存在的有限性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来的生存焦虑,从而将一个有限的存在锚在一个无限有背景上。
3.孤独的问题
作为独特性的存在,人总是孤独地以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对于某一个人来说,可能给予他很多的东西,但是唯一不能给他的就是“又一个”他自己。当代克隆技术最多也只能给予一个人生理上的“又一个”他自己,而不能给予一个人精神上的“又一个”他自己。所以,人,生命,就是唯一,就是孤独,它是从我们出生的时候就伴随着,一直跟随我们到老。由孤独所引起的无助感、寂寞感和恐惧感时常爬上心头。为了走出这种唯一的孤独,为了克服这种无助感、寂寞感和恐惧感,人必须向别人开放,必须借助于自己的文化性和语言性与他人交往,从而获得亲密感、归属感和安全感。然而,这种交往并不必然是愉快的过程,并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语言的障碍、文化的隔阂以及利益的冲突总是使得一个又一个的“聚会”不欢而散。不仅如此,热闹的“聚会”之后,是更加难以承受的孤独。
石教授对“人作为人的存在的问题”的思考,给我什么启发呢?
要珍惜生命,珍惜生命长河中的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不虚掷,趁“活着”,多做那些自己喜欢又正确的事,努力给生活的环境哪怕一丁点的积极影响。这样,离开世界时,可能就会少一些遗憾。
要正确看待死亡,以陶潜“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的境界勉励自己,追求“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襟怀。
要认识自己的有限性,善于发挥“优势”,规避短板,不追求处处开花,把某一个方面的兴趣发展好,已颇为不易。反过来说,如果天假以寿,能多头并进,处处开花,就不要错失机会。
孤独感是不可避免的,要知道,热闹过后,可能是更深的孤独。在独处时,多思思自己的功过得失,规划好下一步的行动,向着自己的兴趣之所在,增加积累,蓄聚能量。在孤独中自省与发力,不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