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单元整体阅读教学”听课札记

(2013-04-02 22:56:30)
标签:

单元整体

阅读教学

分类: 语文教学

      
  语文教研员张老师今天组织了全区“单元整体阅读教学”主题研讨活动,我全程参与了学习。听了课,从道义上讲,应该说一说自己的意见,与授课教师交换看法,探讨阅读教学新思路(吴非老师有过这意见,我深以为然),可上午时间很紧,根本没有机会单独与她交流,只能将自己听课后零乱的思考整理成文字,发给她看。

 

徐老师没有沿袭传统阅读课教学——课文一篇篇教的路数,将单元内的三篇课文当作了一个学习整体进行全新的架构和设计。这样,课堂容量明显增大,学生思维更加紧张,教学节奏自然加快。先不论其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单是她求新求变锐意变革的意识,就值得大书特书。

其次,徐老师真正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她只用4课时就完成了原本得花6课时完成的单元阅读教学任务,余下的2课时不是做练习册、考试卷,而是全部用来进行了教材以外的经典阅读。没有强烈的专业自信力,一般教师是断不敢这样做的。不是么?说起教学理念,做教师的,谁个不能说上几句时髦话,甚至说一箩筐;遗憾的是,多数教师只是说说而已,鲜有真正实行的;徐老师不一样,她行动了,实践了,真做了!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单元内三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独特功能,让文本的育人价值最大化,徐老师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和演绎。如透过人物描写的相关语言文字,提炼人物性格;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还指导学生通过比较三篇写人文章表达上的异同,分析每篇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独到之处。

 

如何让单元整体教学更紧凑,更好地实现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标,我也办法不多。姑且不揣浅陋,胡乱说几点。

是不是可以先“分”后“整”,不为“整”而“整”。三篇写人的文章,主人公性格迥异,读懂主人个性,应该是教学写人文章的首要任务。是不是可以先花一节多课时间,逐篇“细读”,把握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读,主动说,教师只是在学生阅读的疏漏处略加点拨。今天课上学生傻二哥的性格的把握,是失之于浅的(教师自己的理解可能还不深),关键处的点拨也还不够。如,他出门时的一身行头的特别之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装束?学生读出的仅仅是聪明、好玩,这显然还不够,再如他卖药糖的装置和吆喝把式,很是费了心思,这又是为什么?可引导学生联系傻二哥的家庭环境来思考领会。

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总结,要更多地融入语言文字的品析中,在读懂人物性格的过程中自然获得。

文章表达方法的对比,可以尽量在一个层面上展开。如《我的老师》一文,是多件事写一个人;《傻二哥》是通过写傻二哥卖药糖的不同方面来表现其性格,《童年的小花狗》表达上又有不同,文章通过送小花狗这件事发生发展过程中王大爷的言语神态举止来揭示性格。这些内容就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在抒发情感的方式上,《老师》一文是直抒胸臆,感情强烈,《傻》文显得平白朴素,《童年》一文就含蓄深沉得多。

另外,教师还要开放课堂,把读书、思考、交流、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我深知,站在课堂之外,对课堂品头论足,比起站在课堂上的身体力行,自然要容易。更何况,像我这种没有课堂实践经验作基础的评说,尽可一笑置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忽然想到
后一篇:今日清明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