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表现与存在》

(2012-12-25 22:36:24)
标签:

潘新和

言语生命

杂谈

分类: 学习笔记


购回一套《语文——表现与存在》,是潘新和教授的力作。2004年出版,2011年第5次印刷。仅从这,就可知道其份量与影响力。惜我所知甚晚;知道后,也没即刻行动,直到如今才与它照面。

拿到书后,把孙绍振先生的序、作者自序与后记浏览了一通。有些碎片式的思绪,权且记下:

潘先生学识积淀宏富。对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写作教育史研究尤深,这让他有了对语文教育的当下使命的清醒。

潘先生在学术有创造性贡献。他在学术上没有陈陈相因,囿于陈见,而是推陈出新,提出了“言语生命动力学”的语文教育主张。虽尚未细读原作,仅从本人近几年对言语生命的肤浅认识,也是满怀期待的。

潘先生的学术担当令人心生敬意。对语文教育届的前辈如叶老、张志公、吕叔湘诸位,先生大胆批判,指出了其语文教育思想的局限。这是需要相当勇气与胆识的。潘先生当然不是为了赚取眼球,他的批判,有着周密的学理论证。其实话说回来,学术本来就是在不断的否定中前进和发展的。踩着前人的肩膀前进,后来人再踩着潘先生的肩膀前进,是历史的必然。

 

之前,虽只是偶然地从杂志中读过几篇先生的短文,然其思想的穿透力胜过了我读过的许多“宏”文。先生记述过这样一件事:在图书馆里,从插在一本旧书的“借阅卡”上,他看到了“借阅者”栏中父亲的姓名。这让他知道,父亲生前也借过并读这本书。那一刻,这本书就这样不经意地,把他和在文革中去世的父亲连在了一起,这是文化的传承啊。他顿生无限感触,想到:说不定,女儿也会在某一天在这张借阅卡上又留下她的名字。这不是文化的力量是什么呢?父亲虽已去世,但他留下的一本著作,却成了文化语言学的奠基之作。言语,让父亲的精神不死。(大意如此,可能有些出入)

 

是啊,言语,生命的存在的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想把你摇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