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有讲究——徐善俊老师语文教学例谈之一
(2012-06-10 06:15:07)
标签:
徐善俊语文教学提问杂谈 |
分类: 语文教学 |
特级教师徐善俊谈《赤壁之战》教学:
“《赤壁之战》的第一段,写的是战前曹操和周瑜双方的形势。我改变了一般化的读读讲讲的教法,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打仗前,主帅总要向手下的将士分析双方的形势,如果你是曹操或周瑜,你怎样向将士们分析双方的形势?’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一段,读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的要做曹操,有的要做周瑜,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将课本中的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言语表达。课文学完了,要总结中心思想。如果直接问《赤壁之战》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或者问《赤壁之战》说明了什么,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我也改变了教法,对学生说:‘打完仗总要总结一下,胜利有胜利的原因,失败有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周瑜,对得胜的将士怎样总结?如果你是曹操,对残兵败将怎样交待?’大家感到挺有趣,发言非常踊跃。一个学生做周瑜,他满面笑容地说:‘将士们,我们抓住了曹操的弱点巧施妙计,打了个大胜仗!这也是你们英勇善战的结果,黄盖老将军功劳也不小啊!’另一个同学做曹操,他有气无力地说;‘将士们,我总觉得自己力量强大,太骄傲了,上了敌人的当,真是骄兵必败啊!’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赤壁之战》的中心思想总结出来了。”
徐老师的案例给我这样的启示:
问题要讲究“包装”。商品经过包装后,顾客更喜爱了;课堂提问的“包装”,当然不只指华丽的语言,是说问题要含蓄内敛,深藏不露,让学生乐于探究,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问题太直接,“巷子里赶猪”,没有迂回,学生往往不买账,提不起劲,如“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之类。徐老师显然是这方面的高手。
学生青睐“体验学习”。以上教例中,徐老师两次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孩子们乐此不疲,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脉搏一起跳动。在角色扮演中讨论交流,相互启发,课文语言内化了,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因素也发挥着“润生细无声”的影响。
问题要与现实世界相关联。如徐老师让学生扮演战争的主事者周瑜、曹操,来总结这次战争的利弊得失、经验教训。其实也是含蓄地渗透着行事策略:现实社会中,要经常性地对做过的事情及时总结,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教师切不可就课文教课文,让学生感觉不到书本世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他们只会觉得课堂学习太闭塞,太死板,太陈旧,学习没有意思,没有趣味,提不起劲头,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很多教师教得很累,很卖力,但还不知道原因所在。
课堂要活泼灵动。徐老师的课堂实而活,实而不死,活而不花。教师善于营造课堂轻松的学习情境,把语文学习搞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加以留意的。很多课上,教师一板一眼,把小学生当成人教,了无生趣,学生当然不给力。
资料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