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跪着读书——《刺猬》阅读价值批判

(2012-05-01 20:01:46)
标签:

批判性阅读

杂谈

分类: 语文教学

  《刺猬》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普利什文的散文,被编入了鄂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近段在不同场合,听不同学校教师执教本课,让我有了深入解读该文的机会,并生出了与众多执教者对文章不一样的看法。

文章是作者1940年出版的旅行日记《赤裸的春天》中的一篇。叙述的故事是:由于好奇心的刺激,作者从散步的小溪边带回家一只调皮的刺猬。开始,刺猬对陌生的环境保持高度警惕,慢慢地,由于作者的友善和生活上的悉心关照,刺猬简直成了家人,生活得越来越快乐、自由。透过作者轻松的叙述,读者很容易领悟作者期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旨。

后来刺猬还有故事吗?文章是不是节选?手头没查到资料,无从知道,只能存疑。

执教这篇课文的几位优秀教师,都遵循继承了这一文本主旨。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是引导学生围绕“刺猬在我家生活得怎样”、“我是怎样对待小刺猬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关心,人与动物相处的和谐融洽。

由于文章内容浅显,文字障碍少,几堂课又基本围绕内容情节做文章,自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作用有限。在追求“有效教学”的今天,该如何针对教材的这一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本人有如下考虑:

 

发展学生的阅读批判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刺猬》一文的教学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其实是有文章可做的。

其一,文章所传达的观点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在当时(1940年代)和当下都是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值得宣扬。作者在文中为渗透这一核心价值,拿喂养小动物的亲身经历展开说明:刺猬在他的家里生活得如何“快乐、自由”。用当下主流价值观审视作者当时的做法,是颇有可商榷之处的——既然那么爱护动物,为什么要生生地把它从野外的自由天地带回家喂养呢?“喂养会使野生动物过分依赖人类,不利于动物自身的成长,导致物种退化,甚而丧失竞争能力,被自然淘汰。”(《文汇报》2012.04.20《美国胖妇的笑容及其他》)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当今社会,喂养野生动物,就是不尊重动物天性的表现。虽然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但在阅读本文时,应该理性地分析作者的做法,培养孩子尊重动物本能、善待动物的意识,知道作者当时的做法在今天是不被认可的,作者的做法受着时代思想的局限。

其二,刺猬真的在我家生活得“快乐、自由”吗?作者的文学笔法是很容易“迷惑”读者的。天黑时,作者只不过是点亮灯,就说房间里“升起了月亮”;作者拿起烟斗点烟抽,烟雾就被赋予成“月亮边上的云彩”;自己那两只站立的腿,认为刺猬一定当作“树干”了。居室在作者的文学手法的调遣下,就这样成了“森林”。这段文字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读来,颇觉有趣,一定认为刺猬果真把这儿当作森林了呢。这很容易让孩子们生出麻痹之心——刺猬真的很快乐。其实,这只不过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文中类似文字还有很多。总之,刺猬的所谓“快乐、自由”,需要细心审察的。否则会让人生出那些生活在野外的动物,一定不甚“快乐、自由”的看法。为了让它们生活好过一些,是不是该把它们全都请回家,像作者这样“悉心关照”呢?

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好呀,你这样对付我!’我用脚把它踢到小溪里。”既然如此钟情小动物,却又去用脚踢它,似乎与自己所倡导的观念相抵牾。

 

以上是听课过程中头脑中突然冒出的闪念,虽然卑之无甚高论,毕竟是个人真实的阅读感觉。

 

教学生阅读,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文中的观点吗?不是。要引导学生尝试评价:思想内容、语言、写法诸方面。要实现由教材的“鉴赏者”向“解读者”的转身。因为,“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而“解读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去理解”(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112113页)。

因为,我们不是培养跪着读书的人,而要培养站着读书的姿态。要“敢于质疑,时有反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那悬着的心
后一篇:我教过的学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