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阅读教学如何落实“段”的训练
(2010-12-29 21:14:20)
标签:
段的训练杂谈 |
分类: 语文教学 |
前些天在学校听教师执教《女娲补天》的第一课时,感觉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弱,没有建立起各部分与文章整体之间清晰的关联性认识,段的训练虚空。这让我不禁思考:阅读教学的年段特点何以体现?
先来回顾这位教师展开“整体感知”这一板块教学活动的过程:
入题后,请同学快速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请学生交流。一生娓娓道来,将文章内容复述了一遍。教师耐心地待他说毕,鼓励他的课前预习得好的同时,要求大家概括要简洁;第二位发言的学生说得又太过简略(“女娲不辞辛劳地补天”),教师引导,要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出来,可按“为什么补天”“怎么补天”“最后……”的格式归纳;在教师的“帮助”下,一名学生总算按老师的意愿作了不很到位的归纳,教师立即作了示范性陈述,接着就抛出“想想女娲为什么补天”这一问题,展开了第一自然段的教学活动。
暂且不论训练学生整体归纳文章内容这一能力过程之仓促与疲软,我们不妨将问题作一聚集: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段”的训练从何体现?语文教师都知道,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要落实“段”的训练,即要明白每一自然段的意义,明白有时几个意义相关的自然段合起来讲同一方面或同一内容(过程),构建“意义段”的概念。具体到自然段教学,要求明白一个自然段是围绕一个什么中心意思讲的,段中各句(群)与句(群)间的联系等。遗憾的是,这堂课把这个很重要的环节扔掉了――整体感知仓促结束后,教师一下就跳到第一自然段(部分)的教学上来了――少了对各自然段内容充分感知的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自然就流于了肤浅,对文章各部分是如何组织成篇的认识势必不甚清晰,写起作文来,当然不清楚如何去组织各个部分。
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学生大致知道了“女娲补天”这个故事的内容后,请学生再浏览文章,看看课文的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是怎样一步步把这个故事讲清楚的。在学生交流每段所叙写的内容的过程中,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知道:哪一段是写女娲补天的原因,哪几段写的是补天的过程,哪一段写的是补天的结果。为什么中间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为“补天的过程”(熄灭天火-寻石-补天),因为写的是同一方面的内容。这样,就能有意地渗透 “意义段”的认识,构建起“意义段”的概念。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将阅读聚集于整体与部分的关联中,学生对整体的认识会更明晰,对部分与整体的关联也更清晰,有利于建构“文章”意识,于不知不觉间,得到布局谋篇的训练,兴许在习作时也能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运用。
当然,这只是就这节课如何落实“段”的训练所谈的个人浅见,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其体裁、形式之特点,作适切性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握语文教学的层级“特质”,体现阅读教学的年段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