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的教育素养
(2010-09-12 20:49:04)
标签:
教育素养杂谈 |
分类: 学习笔记 |
昨天翻开了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这部书。第二讲中,苏氏关于教师教育素养的论述颇获我心。他说道:
“只有当教师的学识比教学大纲的范围广泛得多时,他才能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巧匠、艺术家和诗人。
“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他拥有的知识比学校里所教的要多得多,所以他并不把要讲的新教材抄进教案里。他写入教案的不是讲述(讲演或解释)的内容,而是上课的细节,做一些指导学生脑力劳动的必要的简单纪事。教育工作的能手对本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十分精通,以致他们在课堂上、在讲授教材的过程中,可以不把注意的中心放在所教的知识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思维活动以及他们在脑力劳动中所遇到的困难上。
“教师越是纯熟自如地掌握教材,他讲课时的感情色彩就越鲜明,学生课后在教科书上花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是满怀激情地讲课的。
“教育素养这一重要品质的每一个标志,就是教师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真正具有这种宝贵品质的教师,他的讲课就像在跟学生进行讨论。他不是拿真理来进行说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谈心:他向学生提出问题,吸引他们来一起进行思考。当你分析这种课的时候,会感到师生之间十分融洽,你这位听课的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路所吸引,你甚至会忘记自己是为检查教师的工作来听课的。你会觉得自己也变成了学生,跟那些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分享快乐,你会在心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而在另一种课上,师生之间缺乏精神的交流,教师死盯着教案,而学生则望着天花板或者天空中的浮云。那时你又会作何感想呢?你会在学生面前觉得很不自在,你也会为教师、为你自己和为整个教育学感到惭愧。你会因为来听这样的课而扫兴。下课后你也不想找教师交谈,你会想:还是明天再谈吧,是否再来听他一次课呢?
“总之,教师不深刻了解他所教的基础知识所属的那门科学,就谈不上教育素养。然而如何才能使每位教师不仅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了解本学科的渊源呢?
“这就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关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
苏氏的论述晓畅却又不容置疑,让人深思。他自己就是一位酷爱读书的人,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个个都是读书人,每位教师家中的藏书数量都相当可观。《帕夫雷什中学》这部书中有详细的介绍。
苏氏谈到:教师教学时,只有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脑力劳动上,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教学内容时,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诚哉斯言!有过教学经历的人,应该相当认同这一思想。
苏氏还谈到了教师对学生身体心理智力活动的观察、分析之重要,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看着他与他的教师集体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所做的一切细致、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分年级的家长学校、理解不同学生特别是有缺陷的学生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写分析报告,开校务会专门讨论、每天听两节课并分析课……),想着这一切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一所乡村中学里完成的,不能不让人由衷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