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故事
(一)
上周日,区教育局领导到一小巡考(小学生全能竞赛),刘局长看到我在那儿忙乎,讲了这样一个事实:前不久,区体卫艺站举行艺术小人才比赛,全区参加毛笔书法比赛的学生,不足十个。他谆谆告诫我,作为全区书法研究会的负责人,要研究,要想办法,是不是应该向区书法研究会的会员们布置任务,以提高全区中小学生的书写水平?他还说,写好书法,对一个人养成做事细心认真的态度与习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好多科学家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
听了局长对我这个教研人员的一番重托,我顿感责任之重;尤其令人感慨的是,百忙之中,领导没忘记中小学书法教育。
(二)
今天,组织我区六名教师,参加了市教科院组织的书法教研活动。踏进承办这次活动的神龙小学,一阵翰墨清香,迎面扑来:柱子上挂着的,是一幅幅装裱精美的毛笔作品,墙砖上张贴的,是一页页钢笔书法作品,墙根靠着的,是一块块写有粉笔字作品的小黑板,让人目不暇接,驻足流连。
一楼正对校门那间教室门楣上方,挂着一块匾,名为“衔枚书屋”(衔枚,当是取古之行军,保持安静之意)。探头一望,原来是学校书法小组活动的专用场所。室内,二三十张整齐的方桌上,铺就了一块块画毡,每一张上都满溅了墨迹,可见在这间活动室里,学生是经常“货真价实”“真刀实枪”地练书法。教室四壁上满挂着学生的习字,书体可谓丰富多彩,魏碑、唐楷、隶书……有意思的是,活动室天顶上,还拉着好几条仿佛彩带一般的书法长卷,其间还点缀着一个个悬空的用尽墨水的瓶儿,仿佛风铃一般。也难怪,学校书法教师是一位美院毕业的年轻教师,这间教室也被同事们戏称为黄老师的“闺房”。哪有爱美的闺秀不将闺房打扮漂亮的理儿?
置身墨香扑鼻的衔枚书屋,主人一直“犹抱琵琶”,直至活动伊始,才一睹黄水忠老师的庐山真貌,一头卷发,上身一袭中长的深色外套,脖上一条长长的白围巾,颇有几分艺术气质呢。他讲的课题是《中国书法字体演变》的书法欣赏课,从甲骨文到金文、石鼓、直至李斯的统一为小篆,汉隶的成熟,行草的兴起……兴之所至,他由汉隶的兴盛,联想到汉画的成熟,汉高祖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壮怀激烈,西楚覇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苍凉悲壮。历史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的烙印,与书法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精神意蕴,高度一致。怎不让人对书法艺术这门“雕虫小技”心生敬畏?
谈到王羲之的《兰亭叙》,黄老师更是如数家珍,对这件“天下第一行书”的产生过程,书体风格,背后的故事,黄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