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骑桶者》看小说虚构的作用
(2013-01-14 15:05:48)
标签:
骑桶者小说虚构作用校园 |
分类: 名篇赏读 |
新课标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
从《骑桶者》看小说虚构的作用
一般说来,小说中虚构具有以下作用:引人入胜,启发思考,展现哲理,关注心灵。
以《骑桶者》为例。笔者以为,从现实看,如果我们去掉讨煤人骑着桶去,而是提着桶去,那么就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最为真实的故事了。然而,作者卡夫卡却虚构出一位骑着空桶去讨煤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首先当然是这个故事好看了。即它是独特的,吸引人的,这样虚构会让我们自然联想到欧洲国家的巫师,骑着扫帚飞来飞去的情景。我们愿意跟着这个人飞到空中,来到人家二楼的窗前,敲打窗户,渴望和屋子里的主人对话,很想看看其他人会有什么反应,看看最终他又得到了怎样的结局。这便是深深地吸引人了我们。拿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来对照,如果根据事实去写,不过是唐玄奘只身一人到印度,历经千辛万苦去取经的故事,最多就是一段历史的再现,缺乏动人的力量;而有了一只猴子(孙悟空),一头猪(猪八戒)、一个挂着骷髅念珠的和尚(沙僧)和一条龙(白龙马),这虚构的故事便平添了多少乐趣。更别说一路之上种种妖怪,天庭满满当当众多仙官,这山那洞无数神仙了。小说的虚构引人入胜,使我们满怀期待满心喜悦去阅读。
其次,它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作者一定要让这人骑着桶去买煤呢?这里面一定有着什么特别的意思。于是我们根据巫师骑着扫帚的故事联想,似乎二者之间有着相同点,更有着极大的差异性。这差异或许是:巫师穿着黑袍,带着尖帽,骑着扫帚飞来飞去,是那么自由和逍遥;而骑桶者却是为生计而奔波,——没有煤,就过不了这严寒的冬天,——它展现的是生活的沉重和无助。问题是,既然是这么沉重的话题,为何要用浪漫的手法展现,并且语言上也充满了诙谐幽默的色彩呢?——这种反差启发了我们,让我们深入思考——一位冬天穷得没有煤取暖的穷人,一个冷酷自私的世界,就在这样的对比情景中得以展现。这类似于中国诗歌中以乐景写哀情的笔法,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哀愁。小说通过这样的内容,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人心的冷漠无情。
卡夫卡是现代派小说的开山鼻祖,他不仅带给我们现实的思考,也带给我们哲理的启示。如果我们淡化现实背景,去掉人物身上的阶层属性,或许,这个故事展现的可以是一种哲理意义。一个一无所有的人,骑着空桶在恶劣的环境中飞行,寻找着他所缺乏的物质,便有了一种象征意味。我们或许可以设想,如果他真的讨到了煤,装满了桶,他还能飞回去吗?——或许,正是因为桶是空的,才有了飞翔的可能;有了物质的拖累,人又怎么能够飞翔?“空”意味着没有拖累,没有负担,或许此时此境中,我们才有了心灵绝对的自由。然而,小说中的“我”却是去寻求物质的,人要生活,不能离开物质的需求,那么,我们原本自由的心灵最终还是被物质所左右,所异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物质的关注,胜过了对心灵的关注呢?这或许就是这篇小说展现的一种哲理意义吧。
无论是关注现实人生,还是关注哲理意义,都注定了《骑桶者》是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的关注,这是作家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有胸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小说家,必然展现出对心灵的关怀,而心灵的自由,或许才是我们最该关注和追寻的终极目标。
(发表:《作文指导报·高二版》2012年9月11日第3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