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之一)赏析
(2011-04-09 16:22:44)
标签:
秋风亭寇准陆游赏析教育 |
分类: 名篇赏读 |
【原诗】
江上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
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注释】
秋风亭:北宋寇准任巴东县令时所建,原亭建在江北。
寇莱公:寇准,封莱国公。
宋玉悲: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名句。
茅茨:茅草。葺茅茨,喻艰苦创业。
蜡泪成堆:《宋史·寇准传》记载,“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家未尝爇(ruò,烧)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通“燃”)炬烛。”
【赏析】
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赴任夔州途中,于农历十月二十一日夜抵达巴东县,在一个彤云密布、秋风萧瑟、初雪微起的日子里,他拜谒了寇莱公祠堂,并登上城中的秋风亭(见陆游《入蜀记》卷六)。秋风一阵阵从江面吹来,寒气袭人。时年已是四十五岁的陆游,面对此情此景,感慨万千,写下了两首《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的诗。这里是其中的第一首。
凭吊古人遗迹,往往从眼前所见所感景象入手,再转入怀念,凭吊古人,最后借此抒写自己的感慨和思想,本诗也不例外。首句“江上秋风宋玉悲”,由景入手,写“秋风亭上临秋风”的感受,点明诗人登亭时的环境气氛。宋玉《九辩》中有写秋风的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好一个“宋玉悲”,既凝练点出了登秋风亭时的环境气氛:秋风的萧瑟,落叶的飘零,草树的枯败……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自己因力主抗金而罢官,赋闲四年,现在迫于生计不得不讨一官半职,却又被发派到穷乡僻壤的夔州去,任一个小小的通判。年龄已近半百,渐见老衰,而抗金报国的壮志何时才能实现呢?秋风袭人,寒气刺骨,怎不生出人生穷途、报国无门的长叹呢?!
秋风猎猎,也许是不能忍受那冷入肺腑的寒气罢,诗人转头走入亭中,面对寇莱公遗像,不禁因景怀人,自然想起秋风亭的建造者,北宋名相莱国公寇准。寇准少年英才,二十岁时因皇帝不喜好年轻人而发派到巴东做县令。但他并未消沉失望,决心治理好巴东。“长长官手自葺茅茨”,寇准一面轻徭薄赋,一面发展农林业生产,短短几年,巴东便“无旷土,无野地”。为美化山城,他还亲自动手,和百姓一起修建了秋风、白云二亭。寇准在穷途逆境中带领百姓艰苦创业、盖造巴东的奋斗精神,对今日登临秋风亭的诗人是多么有启发啊。
“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是的,诗人现在正处在最困难的境遇里,自己的理想抱负不得施展,宏图大略难以实现;但谁能逆料将来呢?难道就再没有重返朝廷、实现理想的哪一天吗?“蜡泪成堆”源自《宋史·寇准传》,说他因少年富贵,做大官后即不爱点油灯,而专用贵重的邓州蜡烛,且通宵达旦,致使烛泪成堆。诗人借曾穷途困顿的寇准日后的显达富贵来激励自己,他坚信:那强劲的秋风终将吹散满天乌云,湛蓝的天空必将重现,自己重返朝廷、报效祖国的雄心终将实现,而神州光复、天下太平的日子必将到来。
全诗由“风”入手,因景“悲”情,又借人抒怀,表达了自己雄图犹在、壮心不已的爱国情怀。诸君若登临秋风亭,拜读放翁诗,放眼祖国壮丽河山,胸中又怎能不激起报效祖国的万丈豪情呢!
【附录】
《秋风亭拜寇莱公遗像》(之二)
豪杰何心居世名,材高遇事即峥嵘。
巴东诗句澶州策,信手拈来尽可惊。
注释:
峥嵘:非凡的能力。意说才高者逢非常事件就显出非凡的能力。
巴东诗句:寇准曾知巴东,故其诗集名《巴东集》。
澶州策,景德元年(1004)辽军攻宋,当时畏事大臣纷纷建议迁都。寇居相,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战,挫敌攻势,遂订澶渊之盟。
(说明:本文已于1993年编入《湖北旅游景观鉴赏辞典》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