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与电影分镜头
(2008-12-11 23:32:34)
标签:
古诗电影分镜头备考教育 |
分类: 高考备考 |
——08湖北的一道新型题
【新题】
在2008年高考语言表达题中,湖北卷的第21题显得格外突出,富有新意,其试题内容如下:
21.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4分)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
镜头四:
【分析】
本题有两大特点:
1、考查考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本题将古代诗歌和现代影视结合起来,通过古人的诗意,让学生把握并再现当时的情景,体味表达的情感,并用分解镜头的形式加以描述,是颇有创新意味的。
优秀的古代诗歌大多注重写景或描述情景,通过景物和情景展现生活,表达情趣,创造意境。其语言极为凝练,确实像现代电影的一个个分镜头。出题人将其想像成电影分镜头,那么,它展现了怎样的场景?有哪些人物?人物应该有着怎样的神态动作?通过它,作者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出题人测试考生通过想像和联想,还原出生动的画面,展现出古诗的意境和情趣,对考生而言,就是一种再创作,刺激了考生的创作欲望。
2、将古代的诗意用当代的电影分镜头加以表述,富于现实意义。以前一般的试题,是将现实生活的情景用古代对联等形式加以表达,即古为今用;本题却反其道而用之,将古代的诗意用当代电影的分镜头来表述,化古为今,更有现实意义。学习、联想,展现情景,为现实所用,是对考生的关注现实的一种正确引导。
3、本题虽然新颖,为学生所未见,但出题者考虑了考生的实际,故其难度不算很高。我们可以看见,它充分考虑到题型的新颖,已经提示了相关的“场景”“人物”和一二两个分镜头,这样,既有模仿的意义,又有明确的限制。
【对策】
1、高考难免遇见新题型,一考生需要沉着冷静,仔细看清题意,明确相关提示,化难为易,按照要求准确作答。如该题一定要注意提示中的两个方面三个人物,同时注意不要简单回答成翻译了。
2、2009年语言运用题备考中,我们要关注联想和想像,并学会为现实服务,增强现实社会需要的能力。如可以由本题展开,不限于分镜头的处理,也可以是景物的描述,也可以是情景的再现,如:
下面这首诗虽只是一位女子的独语,然而却展现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请根据作者的提示合理想像,简要描述当时的情景,并突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不超过150字。
长干曲
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此为笔者据上述题型所设计的一题,描述的对象不再是对诗中的最后两句,而是整首诗歌。原诗中本没有人物的神态动作,只是一位女子的独语,测试时要求通过联想和想像加以表现和丰富。也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再现情景。因此,考生要看准要求,综合考虑,加以解答。
[答案示例]傍晚,夕阳映红了江水,江边二舟相逢,一位船家女突然听见对面船上男子说话像是家乡话,她忍不住探头出去,急切地询问:“客官家住在哪里啊?我是横塘的。”话音未落,姑娘忽觉唐突,不等对方答话,赶紧以袖掩口,已羞得满面通红,低低喃喃说道:“停船相问,别无他因,也许你我是同乡……”
(发表:《学生新报·高考人教大纲版》2008年10月17日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