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行:桂林恭城瑶族博物馆
标签:
恭城盘王阁旅游瑶族博物馆 |
分类: 足旅八荒 |

恭城瑶族自治县,正处于南岭地区,是最年轻的瑶族自治县,设立于1990年。2017年11月,恭城瑶族博物馆正式开馆,展厅面积2600多平方米,共陈列文物1600多件,图片资料700多件,视频资料10余件。

借鉴历史的痕迹很深:颇有秦汉建筑之风,又有唐宋建筑之魅。








"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的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记"。他们把"盘瓠"视为始祖和至高无上的尊神,确定了畲族一瑶族一苗族具有紧密的历史联系性。

炎黄蚩尤时期:逐鹿激战,蚩尤战败,九黎联盟大部分向南流亡,形成三苗,瑶族先民入三苗集团。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瑶族先民盘瓠氏族已活动于黄河下游一带,为传说中的蚩尤、九黎部落的一支,与东夷集团的太昊氏、少昊氏关系密切。

尧舜禹三苗时期:尧舜禹征瑶族先民三苗,三苗战败。三苗中大部分成员,被迫离开江淮、洞庭、澎蠡之间的平原地带,避居于湖北、湖南,由此出现包括瑶族先民在荆蛮。

秦汉时期:瑶族先民盘护蛮主居住在湖南湘江、资江、沅江流域一带及洞庭湖沿岸,主要有武陵蛮、长沙蛮、零陵蛮、桂阳蛮等。

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 "过山瑶"、"红头瑶"、 "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宋人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可见早在宋代,瑶民就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有精致花纹图案的“瑶斑布”。瑶族妇女精于蜡染工艺,尤以蓝靛瑶的蜡染久负盛名,至今仍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印染技术。一般是将自织布匹“家织布”铺于桌上,用蜡刀蘸取以溶解的蜡汁,直接在布上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泡一小时,提起晒干后再浸泡。染液是用蓝靛、火灰水、酒、清水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而成。染到布呈现蓝红色就可捞出晒干,再放入清水中煮沸,去掉布上的蜡,洗净晒干后就可以用来缝衣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