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年级上册期终测评语文科质量分析

(2017-03-09 16:59:13)
分类: 教育笔论

提醒:材料只作为本市教学指导使用,不能私自上传或转发!

 

南宁市2016-2017学年度秋季学期学科素养评价

初中学段七年级上册期终测评语文科质量分析

       

执笔:南宁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  苏家珍

此次学科素养七年级上册期终测评语文参考人数为88232人。试题总赋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试题总评价

此份试题遵循《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充分考虑七年级学生的能力层级,在考点选材方面,紧紧围绕新部编版课本教材内容。试题结构清晰,考点明确,难易适度,命制严谨科学。

纵观全卷,三大特点尤为突出。

一是素材及知识点的选择都充分灵活地利用了教材资源。除字音、字形、词语、诗文理解赏析外,表达得体、文学常识、名著理解、课外文言文、作文等题均从课文截取素材或加以变形。

如第5题语言表达得体题,就是从教材第八课“积累拓展”部分取材,考查学生对的“尊称”与“谦称”的理解和运用,也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礼仪的精髓。

又如最后一题作文题——“      ,我亲历的一件事”(横线上可填“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中的一个)。这个作文题其实源自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及写作主题的结合。第二单元的课文多为描述四季的散文,第二单元写作主题有时“学会记事”。这道作文题就十分巧妙地结合二者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写来全无陌生感。

二是试题突出了初中语文学科的特性,兼顾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时代感和地域性,贴近学生生活。

如综合题部分,以在班级建立文学角为背景选标语、谈读书。

如几道客观题的造句信息中有涉及南宁快速公交系统、五象湖公园等地域特征,也有校运会、社团招募等学生活动的情景设置等等。

三是试题注重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运用及语文基本能力的考查,切合学生的能力层级,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此份试题结构清晰,对识记、理解、赏析、运用、写作等方面能力均有考查。并依据此学段学生的能力层级实际提出要求。

如作文题对字数的要求为500字以上,就是以七年级教材写作训练的字数要求一致的,这也是考虑到七年级新生的实际能力层级的。又如综合题的 “写明共享书籍的理由” 这一小题里,题目设置了示例,给学生提供了解答的思路,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另外,此份试题所考查的内容知识点也对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指出了导向,如注重传统文化的认识、名著阅读的指导、文言知识的迁移等。

综而观之,此次七年级的统测试题能科学有效地考查七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状况。

二、考试基本数据

全体考生88232人,平均分62.56分,及格率为62.38%

(一)市属学校及城区成绩统计

        区域

考生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市直属

8956

66.49

69.75

青秀区

3571

62.80

63.80

兴宁区

3213

58.48

55.84

西乡塘区

8962

65.04

68.85

江南区

3112

62.51

66.00

高新区

1194

57.34

44.54

经开区

2561

63.30

65.21

邕宁区

4709

59.53

54.77

良庆区

4002

58.41

53.77

东盟经开区

1216

69.37

88.26

平均分前三位:东盟经开区、直属、西乡塘区

及格率前三位:东盟经开区、直属、西乡塘区

(二)五县一区成绩统计

          区域

考生人数

平均分

及格率

横县

12105

58.19

53.28

宾阳县

10760

59.08

55.93

上林县

4427

62.24

61.67

武鸣区

5855

72.68

86.29

马山县

5374

56.16

46.79

隆安县

5024

62.09

54.62

平均分前三位:武鸣区、宾阳县、上林县

及格率前三位:武鸣区、上林县、宾阳县

 

(三)市属民办学校成绩统计

1.平均分达75以上的学校:

排名

学校名称

考生人数

平均分

1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

874

84.90

2

南宁三美学校

592

84.84

3

南宁市东盟中学

494

78.78

4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75

78.59

5

西乡塘区三十七中

885

77.70

6

南宁新民中学

531

77.19

7

天桃实验学校(东葛校区)

544

77.13

8

北大南宁附属实验学校

325

76.90

9

西乡塘区育才双语学校

157

76.80

10

西乡塘区十八中

626

75.30

11

十四中(建政校区)

453

75.00

 

2.及格率达90%以上的学校:

排名

学校名称

考生人数

及格率

1

南宁三美学校

592

100%

1

广西希望高中(初中部)

376

100%

3

南宁市东盟中学

494

99.60%

4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

874

98.90%

5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75

98.18%

6

南宁新民中学

531

97.60%

7

北大南宁附属实验学校

325

97.54%

8

西乡塘区三十七中

885

94.46%

9

西乡塘区育才双语学校

157

93.63%

10

天桃实验学校(东葛校区)

544

93.37%

11

   十四中(建政校区)

453

91.80%

12

青秀区四十七中

428

91%

13

西乡塘区十八中

626

90.42%

 

(四)五县一区学校成绩统计

1.平均分达75以上的学校:

排名

学校名称

考生人数

平均分

1

隆安中学

184

84.65

2

武鸣区实验学校

362

81.46

3

武鸣区民族中学

633

80.03

4

宾阳光华中学

597

79.96

5

武鸣区城镇二中

291

79.26

6

宾阳民族中学

718

78.52

7

隆安第三中学

593

78.28

8

横县民族中学

345

77.33

9

武鸣区马头中心校

137

76.55

10

武鸣区双桥中心校

487

75.97

 

2.及格率达90%以上的学校:

排名

学校名称

考生人数

平均分

1

隆安中学

184

100%

2

宾阳光华中学

597

98.66%

3

武鸣区实验学校

362

98.07%

4

横县民族中学

345

97.10%

5

武鸣区民族中学

633

96.84%

6

武鸣区城镇二中

291

95.88%

7

宾阳民族中学

718

95.68%

8

上林县中学

188

94.14%

9

武鸣区马头中心校

137

93.43%

10

武鸣区双桥中心校

487

93.43%

 

隆安第三中学

593

93.42%

 

横县百合完中

108

90.74%

 

三、答题情况分析

根据对学生试卷的抽样,可见此次测试学生答题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存在的普遍问题。

纵观全卷,学生能基本把握考题意旨,面对各类考点的表现情况不一。客观题方面,学生在字词积累、语言运用、课内诗歌赏析、文言实词及课内文言文理解几方面掌握较好,体现出七年级教学对基础识记运用的指导渐显成效,相较而言,由于知识面狭窄、语法知识欠缺、阅读量不够等原因,学生在文学常识、病句辨析、句子衔接、名著理解等考点上失分较多。主观题方面,课内文言文理解、古诗文默写、现代文内容概括等方面答题效果较好,而在课外文言文理解题、综合题及现代文作用赏析题上丢分较多。作文题得分率较高,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叙事能力,但在立意、词句锤炼、写法结构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本次测试的答题情况表明:七年级学生对考点的认知是清晰的,学生在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应用上的表现优于辨析类型题的表现,而辨析类的表现又优于迁移类的表现。答题的逻辑性和严谨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强化改进。

具体分析如下:

1.积累与运用

    此部分由8道选择题组成,总体来说难度适中。其中字音、词语、表达得体三道题得分率较高,病句、文学常识、名著题得分率较低。从几个考点的得分率中可见,学生在字词的识记这一块掌握较好,这体现出在七年级的教学中老师们对学生字词基础的指导要求比较到位,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学生把握不好辨析类题目,学生语法知识、文学常识的积累不足,对名著阅读重视不够。

    以第8题名著题为例,该题直接截取《西游记》第五十九回的原文章节,要求学生找到对话相对应的人物,设题并无偏难之处。学生若阅读过原著或认真阅读过教材名著导读,就可一目了然。对于一部学生还较为熟悉的名著而言,这道题的失分反映出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够重视,思考也不足。

又如第7题文学常识题,四个选项的内容分别出自课本的课文注释和课文后的阅读提示,并且这些都是在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应接触或需要了解的常识。而这一题的失分就折射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对此有所忽视。

2.古诗文阅读

    在这一板块中,第101315题得分率较高,第9111416题失分率高。对比分析可知,学生在诗词赏析、文言虚词及文章理解方面基础薄弱。尽管这部分内容多出自课内学过的古诗文,但学生并未能扎实积累或分析透彻,所以呈现出来的答题面貌就是大意略知、细节不清的状况。学生在积累不够扎实的情况下,迁移到课外文言的理解时就愈显困难。

3.古诗文默写

    10分的默写题均出自七年级上册教材的背诵篇目,一册的背诵数量不多。设题多为上下句的补充,难度不大,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好完成,但错别字问题是多数学生未能拿满分的主因。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寥”字易写错,“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字结构有误,“随君直到夜郎西”的“郎”写成“朗”等,凸显的是背与默不相匹配的问题所在。

4.综合题

    在七年级尚未涉足议论文学习的实际上,该题以班级活动为载体,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题目主题鲜明,开放性强。第1小题普遍得分,第2小题稍显薄弱,主要在于对题目要求审视不足,未能按照范例仿句说理由。

5.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选文为叙事散文,选文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在内容概括、词语赏析、句子赏析和作用分析这四个考点中,就学生的答题效果而言,内容概括最佳,词句赏析一般,作用分析最次。这反映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板块内,鉴赏分析的能力弱于提取概括的能力。这样的现象产生有难度差别的因素(赏析难度必然高于概括的难度),而从学生的答题表述中也窥测出学生对语文术语的认识不清和答题思路的混乱,这也是阅读理解题失分的主要原因。如第22题分析段落作用题,多数学生不知从何切入,有些胡乱放入“总结全文”“直抒胸臆”“使读者回味无穷”等术语、套话,没有从段落的内容、结构入手具体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答题也就散乱无章了。

6.作文

此次作文题设为写事的半标题作文,以季节为背景,记事即可,设限不多。因此学生写作体现出来的是选材丰富、立意各异、内容充实的状态,其中不乏佳作,可圈可点。有学生讲述自己独自出行感受成长的故事,感悟真切;有学生描述了与一位严谨雕琢的工匠相遇经历,富于哲理,也有不少学生落笔家庭生活,去表达亲情的温暖无私。这道题的答题状况比较理想,大多班级能拿到33-34分的均分。

此外,除去考点考查的某方面能力的高低外,学生失分的原因里同样存在审题不清和不解题意的因素在内。如第15题课外文言文的理解题要求找出的“根本原因”,学生没有关注或不知“根本”指向何处,答此题就仅止于“管宁对华歆不专心读书出门看热闹”这个层面。又如第19题的题干中明确指出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讲述的事情,学生将此忽略,尽管内容信息提取无误,但表述冗长,描述过于详细。这也是答题失分的一个点。

四、教学建议

针对此次统测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加以重视和改进。一些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1.  回归教材,尽用教材,善用教材。

教材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佳范本。新部编版语文教材较之前的教材优化许多,除课文外,预习练习切文实用,写作训练已成序列,综合性学习求精可行,文法知识散见各处。物尽其用,将教材利用最大化,语文教学会更为充实。不同内容、不同板块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而不仅止于授课。如借课文前预习提示作为预习作业,以某个文学文化常识的注解为引,启动拓展活动,或开展深入探究。如敬辞谦辞的资料引出,延伸至中国礼仪的用语积累。由《寓言四则》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寓言创作等。

2.  语法知识、语文术语逐步渗透,不躲不避亦不过度。

病句、衔接、表述、阅读理解无不与语法知识丝丝相连,各类术语涉及语文学科各个范畴,两者是语文学习必要的积累。抽象的语法知识、枯燥的语文术语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接受度相对较低,但我们不可绕路,也无需过度生硬地开设语法专题学习课。在平时授课中选择文本生动的范例自然渗入解析,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过后再辅以一定量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即可。

3.  识记积累与思维训练并重前行。

语文学科需要识记的内容不少,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都会重视背记默这一方面的指导和训练,这是需要坚持的。同时,我们更要不遗余力的有意识地展开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此次失分率较高的文学常识题及名著题为例。文学常识题中的B选项提到散文诗的体裁特点,错点在散文诗不以散文形式而是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这一部分。这一选项的内容在课本的阅读提示部分有详细的表述,如果学生注意识记自然无误,但学生若没有关注或记不起这段内容,他们还可以联想所学过的《散文诗两首》的篇章样式,《金色花》《荷叶 母亲》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押韵,由实例来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这样的思维对做题自有帮助。又如名著题,那句“只拣无火处走便罢”是谁说的呢?在教材的名著导读部分有清楚明白的介绍,认真阅读过的同学自然记得,若识记不清或有误,那么就应该指导学生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分析入手,人物的性格特点会流露于言行之中,这句话显露出来的是人物的逃避和退缩。那《西游记》中谁是知难而退的人呢?自是猪八戒无疑。由此可见这些题目的解答不止于生硬的记忆,若学生能有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思维,更是一种坚厚的实力。

4.  启蒙奠基激趣无歧。

作为初中初始年级,应当意识到这是学生的兴趣培养期,不要让学生感觉学科学习繁重而呆板。教师授课的生动与否,作业布置量的拿捏,作业方式的变化都可影响学科兴趣的培养。适时组织年级版、班级版的诗文背默小测试、成语大会,猜谜游园等活动,以此引发学生的重视和兴趣。

此外,语文能力基础的打造要扎实而准确。如书写、朗读、默读、速读等能力要有意识且坚持不懈地训练强调。而且这一阶段学生正经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接触散文诗,第一次深入赏析古词曲等,正是由于这些都是学生的初体验,就更要准确传达这些知识点的内容特点。如七年级上册教学《现代诗两首》时就要给学生明确诗歌称“节”而非“段”,抒情载体为意象等诗歌这一体裁的特性。

5.  阅读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本能。

七年级开始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培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深知阅读的重要性。现阶段我们要指导学生该读怎样的书。如何正确有效地读书,要带领学生写批注和读书笔记。阅读是一项技能,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它成为一种本能。

6.  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引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科发展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七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好习惯,传授学习方法。如自读时要圈点勾画,听课时要有笔记记录,将自己的点滴思考化作文字,记忆要读写结合等等,好习惯、好方法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7.  培养审题能力,也就是一种语文能力的培养,惠及各科。

     此次测试体现出来部分失分现象有源于审题的一部分。因此在平时我们要巧妙利用作业、练习、测验讲评的契机,逐步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培养审题能力。审题的能力同样是语文能力的一种反应,而且它对各科的学习考试而言都极具价值意义。学生审题能力的增强必然惠及各科。

8.  回归初心的前提是立好初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有意识、有思想、有理性的语文学习。这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初心萌发期”。我们常说回归初心,若初心混乱且无义,回归也无益。这一时期,我们在确立孩子学习语文的初心,那么,就让这份初心正确而美好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