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市区学校视导语文学科反馈意见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笔论 |
2014年初中市区学校视导语文学科反馈意见
视导时间:2014年11月19--21日
视导学校:十四中琅东校区、八中、四十四中、育才实验学校、十九中
视导过程:
1.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视导,并听取视导学校语文教研组建设及毕业年级的语文学科备考工作汇报。
2.参与视导教师评课、交流,教研员评课反馈。
参与视导学校及人数:
参与本学科视导听课并评课的学校累计94所,人数累计超过300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视导听了5所学校10位老师的课,其中5节精品课,5节随堂课,涉及现代散文、现代诗歌、文言文、古代小说、综合性学习活动,覆盖三个年级,内容丰富、专题意识明确、教学设计多样,每所学校都精心准备了一节精品课;参与视导的老师论课积极、发言踊跃,能针对教学中的优缺点阐明自己的观点,对当前面临疑难教学话题的探讨,非常积极。
同时,视导学校的初中语文组以及2015届初三年级,分别作了语文学科组教研工作的经验介绍、初三备考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另外,14中、育才实验学校还同时开放了其他的语文课堂,参与视导的老师自行择课选听。
视导活动对初中语文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视导课统计表:
学校 |
现代散文 |
现代诗 |
古代散文 |
古代诗歌 |
古代小说 |
综合性学习 |
14中 |
《走一步,再走一步》 授课:吴天一 |
《乡愁》 授课:毛颖 |
|
《归园田居》 授课:朱艳平 |
|
|
8中 |
《紫藤萝瀑布》 授课:唐诗 |
|
|
|
《杨修之死》 授课:李璋 |
|
44中 |
《那树》 授课:黎艳 |
|
《湖心亭看雪》 授课:杜桂金 |
|
|
|
育才 |
《谈生命》 授课:龙俊玲 |
|
|
|
|
《怎样搜集资料之“论说三峡”》 授课:覃虹 |
19中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王春燕 |
|
|
|
二、课堂表现:
亮点:
1.课程层面:部分课堂有了文化的印记,有了课程的意味。非课程无以为好。仅只纠结于文本表面的表达,或许还不足以参透语文的价值;只有将课堂上升到课程的层面,那些片段的、零散的、无序的的知识,才能有效地、系统地整合进学生的灵魂和生命,成为学生生命里的东西。我们需要这样的课堂智慧,我们需要这样的语文教学。
《杨修之死》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极力渲染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那么,杨修之死仅是两人的性格使然,还是另有隐情?仅从节选的文面看,似乎也可以捋顺。然,似乎又不尽然。8中李璋老师的设计尽显智慧——用梯级图表暗示事件的层次发展,将事件的脉络与曹操心理变化线同向推演,先将“一读杨修”读正、读真、读实;再抛出历史人物的生存背景,超乎文本,出离文本,却不突兀,待“再读杨修之死”,学生自然恍然大悟,至此文理全通。学生对历史人物杨修以及对该事件的认知也就有了历史的观点与逻辑了。最后,通过拟写对联慨叹历史、唏嘘人物,更是让课堂有了文化的印记,有了课程的意味。
2.文本层面:切准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握文脉、课脉,课体大气。
文本处理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是一种教学智慧;文本处理还是构架语文课堂的基础,是一种教学能力;文本处理更是语文思维训练的源泉,是一种教学品味。只有将文脉与课脉的律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地进入文本,守住语文课堂思维训练的本质。
一方面,不同文体,文本的核心价值趋向肯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同一文体,在不同年段、不同单元,甚至不同班级中,它的“文本核心价值”很可能也是有区别的。就算同一则材料引入不同的文体中,它的材料价值也会大异其趣。
视导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认知与实践。《归园田居》《湖心亭看雪》中有“隐”,有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避世情结。然,这些内容于当今的8年级的孩子而言,既久远,又深奥。新教材在单元要求及教学提示里均做了调整——“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奇景、雅趣,构成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显然,文本的表达价值在教学中更需要彰显与留存。新课标背景下,注意到了学段的层次性,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性,理解文本编写者的意图,成为我们教学设计环节的一个必要的思考。44中杜桂金老师讲授的《湖心亭看雪》、14中朱艳平老师的《归园田居》都注意到了“核心价值”、教学目标的变化。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有所舍弃,课体才能简洁、干净。
3.学生层面:关注学生各年级层次的学习特征及智力能力,训练目标及教学预期与新版课标及教材要求比较吻合。课堂思维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必须基于生本原则,预设是一种定向,生成是定向之外的转向,适时的介入或干预,将使课堂灵动而有趣。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教材里的老住户,要上出新意不容易。一篇文言文除了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之外,还要把文言文的教学当作是一种与古典文化对话的过程。在由“言”而“文”,进而“文化”的交流中,急智与机制往往出现在师生的对话中。19中王春燕老师在这一点上的把握,时机与转向都做了很好的调整,课堂也因此充满了期许和完满。
不足:
1.对长文处理的能力偏弱。
长文短教,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本次视导,比较成功的课都在文言文。而有几篇现代散文都属于长文,在文本的处理上,老师们缺乏一种宏观的智慧,被文本的细枝末节纠缠太深,课体不干净,课脉不通达,课堂显得细碎且艰涩。
2.公开课的教学心态偏移。
“患得患失”是教师在公开课上的比较普遍的心理,由此而带来的课堂的不真实、“装”,让教学走入失真的状态。
3.课堂的提升能力欠佳。
课堂在预设的轨道上运行,部分学生智慧的思维发散,缺乏聚拢与提升;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灵感被忽略了,有效的课堂资源得不到重视与运用。
三、教学建议
1.依文体、文法设计教学,有所舍弃,方能有所收获。
2.架构语文活动,训练语文能力。
3.要有课程意识,少些细节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