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新课程中学优质课评选优秀课例点评之《老王》
(2011-06-23 18:10:52)
标签:
教学评价老王苏家珍教育优秀课例 |
分类: 教育笔论 |
一、教材把握准确
新课标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第一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独特的情感体验,感悟爱的一博大,体察善的魅力,陶冶美的情操;
第二层次: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关注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回报善良。
第三层次(目标细化):1、体会“我”和老王的善良,理解老王的“苦”与“善”;2、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3、体味作者平实朴素文字背后的善良与博大。4、领会作者倾注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5、学会观察身边的普通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一面。6、想想自己生活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
教学重点:1、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二、教学创意新颖
1、导入目的明确
2、教学环节富有创意
本课主体环节包括四个板块:初识老王——走进老王——面对老王——心灵感悟。板块与板块之间层次明晰,循着思维的发展,逐层深入,剖析人物,叩问内心。从文本中去了解老王的善良,理解作者的以善良体察善良,之后跳出文本,叩问自身是否善良。
3、问题凝练,提纲挈领
本课精心地设计了以下几个的主问题,以实现对重、难点的突破。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带有启发性、思考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谁对谁的愧怍?(2)从老王的基本情况里,能感受到他的境遇如何?命运又如何?(3)不幸的老王又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的?(4)面对善良的老王,“我”们一家又是怎样对待他的?(5)面对老王,别人是否与“我”一样如此对待老王?(6)为什么两者对老王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区别?事实上课堂教学实现了这一点。尤其是在最后两个问题的提出与分析上,突破了惯常的分析,准确地把握到了文本中潜藏着的人性的对比,以及因时代背景下的人情的冷漠。而这一点更能突出作者关注底层人物身上的深沉情感,对领悟“我”的平等观念很有帮助,同时在对比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方向更明确。
三、教学过程比较流畅
四、回归文本,深究细节
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教师是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教师能否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苏老师抓住了本文中的关键句“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并以之为主线,衍生出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逐步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剖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的深层内涵。比如对“哑着嗓子悄悄问我”的分析,对“镶嵌在门框里”的分析等等。这些细节恰恰是双方情感交互的具体表现,抓住了细节,也就体味到了情感,理解了文章的深意。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抽丝剥茧般地解读课文的同时,苏老师不时穿插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这些课外的资料起到了很好的补充说明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重视朗读
读为心声,读是学习语言的一扇窗口,更是生发情感的一剂良方。能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义”的效果,读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课的朗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统一认知,比如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了解;二是强化词义,对文句关键词语的强化诵读;三是角色扮演,把玩揣摩,比如师生合作朗读作者与老李之间的对话,对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准确理解人性的对比意义非凡,它能让学生在换位体验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读中求解,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生发情感,是这一节课里所追求的。
六、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课堂语言还有个别不够简练严谨的地方。
(2)悟性高学生的领悟作用明显,但也暴露了参与学生的面还是不够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