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执笔:赵钒

(2014-03-26 08:55:3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的备课要注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备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备课绝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太深,学生不知所云;太浅,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时间。宽了,就会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体现不了本节课的特点;窄了,必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样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如果能把握好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更好地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下去,向40分钟要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从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发展中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要挖掘教材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排意图,然后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发挥。“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由于备课中注重了知识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发展,整节课的深度、广度和密度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难点是理解单位“1”的概念,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确立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及进一步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并能运用分数的意义正确进行判断。

2、通过教学,逐步渗透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分下列几大步骤:

a)              问题导入

开始上课时,老师讲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一个人从菜场买鱼回来遇见一个熟人,熟人问他买了多少鱼,他不说话,只伸出一个手指。请问同学们他买了多少鱼?

引导学生说出:1条、1斤、1堆……从而分析概括出单位“1”的概念。(设计意图:从生活事例出发,利用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认知经验,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    

数    数量是1的事物      由 一些相同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    单位‘1’”这一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形象和抽象相互变换等手段,使抽象的单位“1”扎根于小学生的经验背景中。同时,也使学生领悟到数学语言独特的美。)

b)              探究新知

1、     在黑板上依次出示三幅图:

 

 

 


2、     师生共同研究图(1)

师: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用数“1”表示,那么大正方形应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如果两个小正方形用“1”表示,那么大正方形用什么数表示?如果我们把大正方形看作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那么每个小正方形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

追问:“四分”是什么意思? “之一”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指导教学,使学生初步领会到不同角度看待同一问题的方法,沟通用整数观察和用分数观察之间的关系。把分数的名称一分为二进行辨析,有利于深化对分数本质属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描述性语句“平均分成若干份”和“表示这样的一份”的理解。)

3、     学生学习图(2)

教师默默的在其中一小段上标出“1”,在整条线段上标写“?”,后又在整条线段上标写“1”,在一小段上标写“?”在两段上标写“?”。

(设计意图:巩固刚刚获得的学习成果。)

4、     讨论图(3)

师:这幅图整体你准备用什么数来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生答后,师追问:如果把六个    当作一个整体,看成单位“1”(在图上标出)则中间一份的两个    应当用什么数表示?为什么?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为什么?两份呢?

(设计意图:设计具有开放结构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纬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的结论是开放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相互间的融会贯通,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     总结分数的意义

分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根据回答,师板书分数的意义。)

师:这里哪几个词比较关键?(鼓励学生质疑问题)

6、     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结合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让学生领悟分母和分子的实际意义并要求举例说明。

c)              巩固提高

1、     让学生利用手中准备的一大、一小两张正方形纸片,创造各种分数。

2、     第一行         第二行            

请你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叙述这两行小棒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在叙述时重点强调把谁当作整体单位“1”。)

3、     让两名学生站到讲台前,问其他学生愿意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两名同学,并说说头脑中是怎样想象的。

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家里来了位客人,主人用西瓜招待,当把西瓜平均分成八份以后,主人会对客人说:“来一块西瓜解解渴。”好象没听谁说过类似于“来西瓜的八分之一解解渴”这样的话。这个事例说明:生活中,即使有分数产生的条件(平均分),人们也不用分数相互交流。这正是小学生感到分数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所在——缺少经验支撑。

基于上面的认识,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反思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孤立的看待知识,为学分数而学分数,还是站在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纵横发展上,运用变化、联系的眼光适时的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为学生的后续学习乃至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语言模仿,把学生强行纳入教师预设的轨道去认识分数,还是在开放的思维空间中给学生以“方法论”的引导,让学生变的越来越聪明,越来越灵活?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通过从不同的观察角度,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分析同一幅图形,由整数过度到分数,整节课显现一个灵活、开放、生动的基调.最后设计的几个富有思考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不断在迷惑中求索,在求索中成功,在成功中发展.

本节课对后继分数各种知识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换一个角度思考的方法;获得的不仅仅是结果,更是“经历”、“体验”、“探索”等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把握启发的层次性,挖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因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一堂“平均分”内容的课,有位老师在讲完“平均分”后,出示一张长方形纸,先提问:怎样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这时学生想到的是沿两条对角线分,沿两条长宽对折分等四种分法。这位老师就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启发:请同学门再考虑,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还有哪些方法,你还能想出更多种方法吗?经过这个层次的启发提问,不但学优生能很快地更换思路,连中等生和学困生也会另找思路。结果学生们最终得出结论:只要通过这个长方形对角线交点来对折这个长方形,就可以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因此,将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就有无数种分法。可见有层次的高质量的启发,不但课堂教学密度明显加强,而且也挖掘了知识的深度、广度。

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灵活调控,不要随口而出,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把握好知识纵向的深入与横向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佳山中心小学   赵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