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2014-03-11 09:05:1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课题组教学设计案例论文 |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区优质课二等奖]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68,69页例一。
【教学设想】:
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目标只注重让学生牢记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我认为在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中锻炼实践能力。因此,在确定"口算乘法“的教学目标时,不仅仅满足与让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学会计算,而更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景激发下,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体验计算方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从而把学生的终生发展作为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
把握新课程中计算教学的特点
1.从生活情境出发引出计算题,让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因此导入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实际生活情境引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如出示游乐园这一幅非常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图,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关注、更积极去参与下面的教学活动。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尊重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优秀的教学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教师要做“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孩子们需要的不是教师的一味讲解和灌输,而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地想、自由地做,这样他们就会有发展的主动权,就会有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展现生命的自主色彩。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口算乘法的方法,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反思与评价的意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每种方法。(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
在探索中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特点决定了计算教学传统的大题量机械训练、为算而算的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需要一种新型的计算教学方式。
1.引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最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应由教师牵着教转向学生主动学,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实践,主动探索,再探索中来感悟,来解决算理问题。
(1)、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在导入时,学生观察主题图后,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由问题列出10乘几这一新授内容,而不是由老师给出问题和例题,教学材料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提供的。在教学完10乘几后,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后,然后用学生自编的题目展开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因材施教。
(2)、新授环节时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分下几个教学环节:
·首先让学生试做,小组交流;
·然后展示不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问题(要注意算法多样化)并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试算20×7时有的直接算,有的用加法列式计算,有的口算,有的笔算,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也随之变化。教师则及时结合实例,展开讨论:怎样使计算正确率更高而且计算又方便呢?让学生感悟出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及各自的特点,从而在鼓励学生计算方法多样化的同时,又注重计算策略的优化选择。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解决共性问题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作到引而不牵,放而不纵。
2.在练习设计中力求讲究层次化、趣味化、弹性化。传统的计算教学枯燥往往是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我设计了基本达标练习,推进练习,巩固应用以及拓展思维等层次性的变化,同时溶入趣味性,如抢答,游戏,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做得愉快,练得开心!
3.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和作用,将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课前有具体分工,如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限制好活动时间,教师做好活动小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合作效率。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理念 |
创 情 导 入 |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带着欢快的心情,引导学生观察大屏幕(出示主题图) |
说说自己的发现。 提出乘法计算的问题。 |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那么把生活搬入课堂,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产生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动机。采用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主要是看学生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主动地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
学 习 新 知 |
T:你还想提是么,非常好,我们可以在四人小组里每个人提一个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列出算式,好么?给大家3分钟时间,开始。 T:真不简单,可有些算式好象不能直接用乘法口诀解决,你们是怎么算的呢?(整理板书,只剩下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式) |
1.小组活动 学生独立计算 因为10个6就是60,所以10×6=60 我们可以把10看成1,1×6=6,再加上去掉的一个0,就是60了。 |
这里给出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层次地学生可以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各种方法。如果只是让几个学习优异的学生单独来回答,虽然表面上看上去课堂节奏紧凑,而且会造成每个学生都掌握知识的假象。在这样的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所以,我尝试让学生独立计算,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就涌现了这么多精彩的方法。 |
T:很棒,大家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了结果,现在谁能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10乘几的算式 |
S:汇报算法 S:口算乘法 |
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解答的方法,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相信我们的孩子会完成的很出色。在这个环节,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自然,不能强求,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自我探索的真正价值和乐趣,衡量每个孩子的尺子应该是不同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才是倡导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所在。 |
|
|
1. |
S:我发现因数的0在增多,积的末尾0也在不断增多 S:好象和刚才的结论不一样啊,因数和积的末尾0的个数不同 |
|
巩固应用 |
1. |
S:汇报:30×8=240(千克) |
|
|
180=()×()=()×()=()×()=()×()=()×() |
|
|
小结 |
T: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