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对语文课关注的比较少,了解的也不多,评课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
开学以来,听了3节语文常态课,从总体上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孙老师和周老师执教《鸟的天堂》,这是写景抒情的文章,行文优美,是小学语文中的经典名篇。两位老师的优点如下:
1、课文的重难点抓的比较准。
重点段落是7、8、12、13这四个自然段,通过重点段和句的学习,想象出榕树的枝叶茂盛景象和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逐步将课文的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2、采用读中悟,悟中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采用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等形式,在朗读中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真切理解、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和群鸟欢腾的幸福景象,从内心由衷发出“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赞叹。孙老师在这点上做得非常到位。
3、多媒体的作用体现得比较充分
通过多媒体对枝干和绿叶的展示,让学生理解孤木成林的榕树的勃勃生机;通过多媒体展示众鸟活动的热闹场面,来理解鸟儿生活得自由、快活。通过这些有效手段,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那鸟的天堂’的的确确是鸟的天堂。
孙老师在这节课上体现出她自己的一些优点如下:
1、 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
例如,在开课时的三个问题:一共去了几次?两次分别在什么时间?看到了什么?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且层层递进。特别有逻辑性。
2、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
她有很多这样的语言,例如你最喜欢什么句子,说出你喜欢的理由,等等,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 评价语言准确而又得体
评价语言不仅准确得体,还具有激励性,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在这点上特别值得我学习。
听完这两节课后,我这个外行就有个想法,如果两位老师能互补多好:周老师要向孙老师学习:注意问题的准确,少点随意,多点诗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放手让学生思考,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孙老师向周老师学习:讲究课堂效率。在鼓励学生的同时,要注意整个课堂节奏的把握。当老师赞扬学生的发言或朗读后,让其他学生鼓掌。这样的程序反复了多次,就让整个课堂有点松散的感觉。
苗老师执教的是《题西林壁》优点如下:
抓住了古诗教学重在诵读和积累。让朗读真正走进课堂,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学生读得效果非常好。
提出几点意见,供苗老师参考:
1、明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不能背道而驰
首先老师应该明确本文的重难点是什么?这首诗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理,旨在告诉学生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是一首哲理诗。苗老师上课的时候也对学生讲了这些重难点,给我的感觉是,老师只是单纯的讲,要全面看问题,看待同学的优缺点等等。老师应该下功夫的是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这个道理。而不是以通过读来背诵,通过背诵来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如果课堂通篇就是读,逐字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读诗句,背诗句。集体背完男生背,女生背,再指名背,同桌背,在学生背熟后还让学生背。从整体上老师的思路就走偏了方向。
2、整体上把握教学步骤,不能颠三倒四。
3、苗老师要历练语文老师的语言素养,在语言的准确性上下功夫,感染力上下功夫。要从增强自身底蕴上多下功夫。
陈老师的一节数学课《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优点如下:
陈老师的数学课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从开课复习数的读写,再复习万以内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再将方法推广到亿以内数,最后通过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这也是新课程之前的课堂常用的教学模式。现在还是这样教,能体现新课程先进的教学理念吗?
如果是我来上,我会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供陈老师参考:
1、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学生在三年级就学过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创设情境到学生自主探索比较的方法。我想有3年级的学习基础,他们应该做得到的。
2、在练习中采用多种方式,关注全体学生。练习时让学生说比较方法。训练学生的数学表达的能力。练习设计了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体来说,开学后,老师都进入了工作状态,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在课堂上体现出比较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老师们长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体现。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一个教书匠的角色。要切切实实更新自己陈旧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才能真正扮演好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师角色。我和老师们一起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