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游程后,我们又来到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它位于亚洲的中部,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国土面积为272.49万平方公里,领土横跨亚欧两洲,是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家。
在哈萨克斯坦我们主要参观阿拉木图地区,它在1997年之前,一直是哈萨克斯坦的首都,而且与中国也有历史渊源,阿拉木图以前叫古尔班阿里玛土,位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地带上,自汉代至至清朝,一直属于中国的领土。
阿拉木图是中亚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天山北麓的丘陵地带,城市南郊漫山遍野都是果园,其中苹果园最多,因此阿拉木图有“苹果之城”的美誉
下图是我们在阿拉木图参观潘菲洛夫公园,是为了纪念二战时期,表现英勇的前苏联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对抗纳粹军的28位壮士(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在二战结束后,这28位烈士全部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
在公园内可以看到许多跟战争有关的铜像、长明火、纪念碑等



我们来到位于阿拉木图市东区的冼星海大街,同拜卡达莫夫街并行,拜卡达莫夫是哈萨克斯坦的著名音乐家当年这位异国的同行曾向流落他乡的冼星海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两位伟大的音乐家在艰难的岁月里结下了深厚友情。下图是矗立在冼星海大街和加加林大街交汇处的冼星海纪念碑

纪念碑以荷花为造型,荷花纯洁高雅,寓意东方文化,用中、哈、俄三种文字镌刻的碑文写道:谨以中国杰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谊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为冼星海大街。纪念碑上还镌刻着冼星海的简历以及他创作的歌颂哈民族英雄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的第一行乐谱。


这里记录着一段传奇的往事,1940年,冼星海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到莫斯科为纪录片《八路局与延安》进行后期制作和配乐,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侵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取道蒙古回国受阻,辗转流落到哈萨克斯坦当时的首都阿拉木图,他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贫病交加。一次音乐会曲终人散后,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第一次见到了怀抱小提琴的冼星海,当时正是1942年12月寒冬,冼星海连大衣也没有,拜卡达莫夫看出冼星海状态极为不佳,就把他领回家里,而当时的苏联也比较困难,实行食品供给制,市民家里能分到的面包非常少,但是拜卡达莫夫一家毫不犹豫的收留了冼星海,把他当做家里的成员,和他共同分享有限的食品,使得冼星海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就这样度过了1943年,冼星海继续奋发工作,创作了哈萨克题材的英雄交响诗《阿曼盖尔德》和22首哈萨克民歌。拜卡达莫夫看重冼星海的音乐天才,把他推荐到新成立的科斯塔纳音乐馆做音乐指导。1944年初,冼星海离开了拜卡达莫夫一家,离开了阿拉木图,前往科斯塔纳,后来,冼星海在巡回演出时患肺炎,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而当时的拜卡达莫夫并不知道带到家里来的是谁,当时冼星海用的名字是黄训,直到从莫斯科的报纸上看到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逝世的消息,上面写着“冼星海又名黄训”,才知道原来自己接到家里来的是中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而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这段经历,由于战争的原因并在上世纪中苏关系的不正常延续了二三十年,一直被历史尘封,无法得到证实,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中国才得知了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了解到哈萨克斯坦人民曾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帮助过冼星海。

我们参观俄罗斯东正教堂


东正教堂内部的装饰
我们参观民族乐器博物馆
我们参观市中心的独立广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