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及反思肖艳峥
(2019-04-12 07:32:24)
标签:
教育 |
分类: 小低语活动 |
18童年的水墨画
济水东园学校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指导写好“墨”字。
2. 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分别看到的画面。
3. 能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4.续编诗歌第四小节,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第四小节,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展示水墨画,了解水墨画。
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墨”字。
二、整体感知:
1.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你从这些题目中发现了什么?
2.听课文录音,补充标题。(师相机板书)
引入:这三小节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齐读。
2.默读,边读边思考: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老师点拨:以前我们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有:联系上下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今天我们也用这些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比如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2)理解:“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
平时见到的人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把人影染绿了呢?请联系上下文思考。
生:默读、思考。
(3)师: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3.师:多美的想象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师生承接读。
4. 思考: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5. 听老师读诗,闭眼想象:你在溪边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练习说话:读到
6.小结:刚才我们学习《溪边》时,遇到难理解的句子是怎样处理的?对,运用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江上》。
四、学习《江上》
1.读文,找出难懂的句子,分析。
2.交流《江上》: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理解水葫芦、两排银牙)
再读这一句。
《江上》这首诗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练习说话:读到
3.比较《溪边》《江上》的写法。
五、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我们也仿照这两首诗写一写自己的童年生活片断吧!
说说童年生活还有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以操场为例指导仿写:没下课前操场上是怎样的?下课以后操场上来了谁?做什么活动?怎样做?快乐?
学生写诗,展示,评价。
六、总结谈话
童年是多彩的,是美丽的,是快乐的,是难忘的。(板书:七彩童年,快乐如歌)
今天我们学习的《童年的水墨画》又叫《童年的彩墨画》,共有六首小诗,这里仅摘录其中三首,还有另外三首小诗《街边》《花前》《树下》,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或阅读其它的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林中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不够分明。开头像第一课时,后来的学习像第二课时。对题目中“水墨画”的知识呈现给孩子们的有点难度,并没有真正体会水墨画的真正含义。作者为什么把儿童的课外活动说成水墨画,没有引导学生去抓题眼来学习。我个人觉得,有时候目标并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课时讲识字写字,第二课时就不能讲了。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其次讲课有点浮于表面,不能够让学生从朗读中抓住字眼体会文本的含义。例如讲《溪边》时,应该抓住写景的词语帮助分析“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并通过多种朗读让学生深刻体会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一样,美丽快乐难忘。
最后续编第四小节的写作指导我个人觉得挺不错的,通过一个地方的活动场景练习写作,学生写得很好!
总之这一节课我觉得没有讲好。以后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教学目标仔细钻研钻研,多找讲课好的老师指导指导。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集思广益,采众家之长,方能讲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