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郎酒的历史以及工艺

(2007-09-15 11:18:06)
标签:

知识/探索

分类: 酒品营销资料
 郎酒的历史以及工艺   [折叠]

1、传说--"郎哥与赤妹"

2
、历史
a.5000多年前(原始社会),赤水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能生产陶器,同时有了剩余粮食,这为酒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b.先秦时代,"夜郎"(赤水河流域)的酿酒行为和饮酒嗜好,已是有踪可寻了。
c.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唐蒙受命出使南越,南越人用古代巴蜀地产的一种名为"枸酱"的食品招待他,唐蒙回到长安后,把枸酱献给汉武帝品尝,受到汉武帝的大肆称赞,从此枸酱成为朝廷贡品至到唐代。
d.《齐民要术》记载:北宋年间二郎滩一带出现了优质大曲--"凤曲法?quot;
e.
《齐民要术》:明代时赤水河畔形成了酿酒的"回沙工艺"
f.1907
年,"惠川糟房"主人邓惠川把"凤曲法酒"回沙工艺"和茅台酒工艺相结合,酿出了"回沙郎酒"
回沙郎酒具"开坛喷香,入口呈酱"的魅力,众多饮者为之倾倒,在重庆,贵阳等地是"货至即售,一售即空",甚至有少量被销往港澳和东南亚一带,荣获"宴会珍品"的美称。
g.1933年,商人雷绍清创办"集义绍厂",又称"集义新糟房"。高薪聘请茅台镇生产茅台酒历史最早,酒质最佳的成义酒厂的总酒师郑银安,挖请惠川糟房酒师莫绍成共同担任总酒师,把回沙郎酒茅台酒生产工艺融为一体,酿出的酒在质量上超过了回沙郎酒,与茅台酒完全相似而又别有天地,雷绍清等把它命名为"郎酒"
台湾学者周开庆在《四川经济志》中写道:"有人曾试以郎酒茅酒对饮,虽善饮酒者不能辨别"
回沙郎酒和郎酒一问世,就因质优味珍而价格高昂,其包装采用土陶罐,与茅台酒一致,文字上有说明:"窖久泉甘,工艺特殊,风格别具,饮后使人脉通血和,不致口渴头疼,是宴会珍品"
h.20世纪40年代,惠川糟房和集义酒厂相继停产,郎酒生产停止。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川视察工作时要求恢复郎酒生产,195773日,国营四川古蔺郎酒厂正式建立。

3、荣誉
产品:1963年,郎酒在首届四川省名酒评比会上获金质奖章
1979
年,郎酒被评为全国优质酒(第三届评酒会)
1984年,郎酒被评为国家名酒,并获金质奖章(第四届评酒会)共13
1989年,郎酒蝉连中国名酒称号,再次获金质奖(第五届评酒会)共17
1993年,郎酒在英国获世界贸易中心评酒会金奖
1996年,郎酒在全国名酒行业中首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1997年,""牌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企业:中国名星企业
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四川工业企业最佳经营业绩500强
四川工业企业综合势力100强
四川饮料制造工业企业最大市场占有份额10强
四川饮料制造工业企业最大规模10强
中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
四川省51户重点经济支柱企业之一
四川省37户扩张型企业之一

4、认证
1990年,郎酒通过方圆认证委员会质量认证
1994年,郎酒在名白酒行业率先通过国际质量认证
1994年,郎酒在名白酒行业首家通过国家质量认证

 

 

郎酒酿制采用优质本地高梁、小麦,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天然洞藏老熟醇化,这些自然条件同郎酒独特的生产工艺融为一体,形成与众不同的传世美酒。
郎酒生产工艺微妙复杂,"高温制曲,凉堂堆积,两次投粮,八次发酵,九次蒸酿,七次取酒,三年洞藏,盘勾勾兑",这就是常说的"郎酒工艺巧"
――制曲("风头"工艺)
"伏天踩曲":在炎热的夏天进行(端午节前后--重阳节。气温高,湿度大,空气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活跃。)
●制曲全用优质小麦,不加任何辅料。
●发酵温度高达到62℃――67℃
●酱香制曲需经两个月,贮存5个月,比浓香曲长一倍时间。
――烤酒
●两次投粮(第一次投粮蒸发酵后,加入未经发酵的粮食进行共同发酵)
●凉堂堆积(凉堂堆积,指蒸煮后的粮食进行堆积,糖化发酵,又称开放工发酵,利于网罗微生物加入发酵过程,弥补窖内发酵的不足)
●八次发酵,九次蒸酿,七次取酒(是指反复进行的发酵,蒸馏取酒的酿造方式,也就是"回沙工"酿酒,每一次"回沙"需一个月,每次取酒的酒味和度数都有差别。一次二次有果酸味,三次甜,四次醇,之后有酱味; 每次取酒要把"酒头""酒尾"泼回酒槽中,加曲发酵。
●一次完整的烤酒过程需要九个月
――三年贮藏
――盘勾勾兑
指每次取出的酒,分别贮存,期满后将各不同轮次的酒和陈酒羼合勾兑。

酱香浓郁、醇厚净爽、优雅细腻、回甜味长、酒体丰富、空杯留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