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溺爱惹的祸
(2023-11-30 09:46:26)
标签:
育儿家长溺爱厌学 |
分类: 家庭教育 |
都是溺爱惹的祸
范丰梅
最近接到了两位高一家长的咨询,反映的问题基本一样,孩子不想继续上学,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问题的根源都是家长的溺爱。
案例一:
小A今年没考上高中,爸妈花费了很大的代价才联系成到一所高中借读,档案健在了某所职业学校。可是,面对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小A并不珍惜,因为上课睡觉,让班主任老师当众批评了几句,这孩子就坚决不去上学了。
所有的劝解办法都用了,小A还是不为所动。没办法,小A爸妈又联系了另一所高中,看着小A高高兴兴上学去了,小A爸妈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没想到,刚上了两周,小A又不想上学了,问他原因,说是老师讲课听不懂,找老师利用课间、自习课帮他辅导功课吧,老师还没说辛苦呢,小A先不愿意了:“课间、自习课都用上,那还不把我累死了?”
这不,没经过任何人同意,小A就又待在家里不上学了。整天手机不离手,悠哉乐哉,好不自在。
原因分析:和小A爸妈深入交流后,我大致明白了小A逃学的原因。小A爸妈开了个小厂子,起早贪黑的忙于工作挣钱,几乎没时间照顾小A。小A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吃喝拉撒爸妈几乎没管过,都是爷爷奶奶包办。对此,小A爸妈一直觉着很愧疚,孩子的需求尽量无条件满足。从上小学时,小A身体稍微有点不舒服,就闹着不去上学,爷爷奶奶心疼孙子呀,不想去就不去吧。
就这样,每当小A不想上学了,就找个理由,什么头疼、肚子疼啦,老师批评了呀,甚至是和同学闹别扭了,都能成为不上学的理由,小A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没考上高中也就很正常,对爸妈好不容易联系的高中借读自然也不会珍惜的。
案例二:
小B的情况和小A稍有不同。小B爸爸在外地工作,基本一个月回家一次,这父亲的责任就很难尽到了,在家只待一天,还没亲够呢,无条件满足孩子也情有可原。姥姥抽空就来帮闺女搭把手,洗衣做饭带孩子,对外孙也是百依百顺,看不得孩子受丁点委屈。
小B在小学表现不错,偶尔对上学有抵触情绪,但还没出现过逃学的现象。初二上学期,随着课程内容加深,小B就经常唉声叹气,作业速度也慢,经常因为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让班主任老师约谈家长,小B妈妈怕孩子受到“惩罚”,每次都能帮孩子找到各种借口,久而久之,老师也无能为力。
有了妈妈的庇护,小B就更不想努力了。有一次,因为数学作业没做,老师就让小B课间操时间去办公室完成作业,因为办公室里还有别的老师,小B觉着很没面子,就闹着不去上学。在家里待了一个星期,老师苦口婆心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小B终于回到了学校。
没想到,有了第一次后,小B尝到了甜头,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着不去上学,用的方法基本和小A一样,“装病”。整个初二下学期和初三上学期,基本上就是上几天歇几天,谁也劝不了他。
小B的姐姐在外地工作,初三年假期间,发现弟弟这样下去不行,肯定考不上高中的。姐姐刚好认识一个开培训班的朋友,就连哄带骗的把小B带到自己家里,让小B进入培训班学习了三个多月,好不容易把他送进了高中大门。
现在,高中学习太累,小B又故伎重演了。
我的建议:
这两个案例,虽然表面上看没什么交点,但实际的根源是相同的,可以说,都是溺爱惹的祸。所以,我给家长提出如下几方面的建议:
1.和孩子沟通
你是男子汉,以后的路怎么走,你自己拿主意。你可以选择继续上高中、上职业学校,也可以选择不上学,爸妈都尊重你的选择。我们只是给你提个醒,上高中你有参加普通高考和春季高考两项选择权,如果上职业学校,就只能报春季高考。给你三天时间,你认真想好,确定以后走哪条路。
2.如果选择上高中
首先,家长“拿着放大镜”寻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好的方面,让孩子自豪感爆棚;
其次,家长引导孩子分析原来的学习情况,找出孩子的优势学科,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激发起孩子的斗志。
暗地里联系孩子的好朋友,让他们帮忙,打个电话、发个信息,聊聊学校的趣事,说说思念和他一起的美好时光,诱导孩子尽快回到学校。
让孩子的老师、家里亲属中已经上大学的哥哥、姐姐,让他们帮同样的忙,鼓励孩子回校学习。
第三,和孩子老师商量好,孩子去了学校后,麻烦他们发现孩子表现好点的苗头就表扬,比如:认真听课几分钟、做对了一道题、作文开头写出来等,点滴小事,能让孩子树立坚持在校学习下去的决心。
第四,利用周末时间,联系老师把耽误的课补一补,别要求太高,慢慢进步就好。
3. 如果选择上职业学校
先想好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再根据需求选择要学习的专业,爸妈可以帮忙联系学校。小A已经在职业学校建了档案,可以直接入学,小B因为这个学期已经过半,不知道是否还有没有学校能接收,需要做好明年入学的准备,也可以联系民办院校,看能否先入校学习。
4.如果选择不上学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员,就要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现在孩子还未成年,不能外出打工,那就在家做做家务活吧,买菜、做饭、洗衣、整理卫生,当好家里的后勤部长,让爸妈安心工作挣钱。等十八岁成年后,再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我的建议提出两天了,不知道孩子是如何选择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愿这一次家长不要再溺爱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