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岁月棋坛名宿(12):九次折桂迟锡三

这是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是迟锡三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全国赛的留影,是青岛第二次组队参加全国赛的见证。照片摄于1957年10月29日。后排左起:戴光杰。崔芳琴。王立鹤。迟锡三。前排左起:张循进。邵次明。
编者按:在旧中国,象棋得不到重视。以棋为生的江湖棋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普遍浪迹于茶馆里弈彩棋或者蹲街头摆棋档谋生,过着艰苦贫困的生活。当中一些颇有活动能力的棋人,为了进一步推动象棋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全国性的象棋组织,一时间全国各地象棋活动开展十分活跃。在这让棋类人才发挥专长、弘扬国粹的场所里,可谓人才济济,高手林立。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倾到众人的名谱名篇和不少誉满弈林的象棋名手。之中的佼佼者如:“棋坛总司令”谢侠逊、“七省棋王”周德裕、“西北棋圣”彭述圣、“华南四大天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李庆全等优秀棋手。他们所经历的林林总总宛如一部充满风霜的历史画卷,有悲有喜,有坎坷有激奋。短短历史,记载着棋手走过的脚印;幅幅画面,渗透着棋人的贡献。至今忆来仍历历在目。如今,他们大多数已离开了我们,健在的都已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关于他们的资料,散见于棋书、期刊等,棋友们收集、欣赏不易。为方便论坛棋友,我们开设《流金岁月棋坛名宿》专贴,用以收集整理有关老一辈棋手的各种资料。

这是1979年,迟老参加在省全运会选拔赛上夺得第6名时,在济南英雄山游泳馆集训时的合影。后排左起;杜某某。王秉国。王兆贵。中排左起;孙成山。王方湖。朱锡实。赵文山。刘合意。李忠超。前排左起;崔芳勤。刘主任。陈天才。迟锡三。
前言:体育竞技,获冠军不易,蝉联冠军更不易,回首60年来的青岛棋坛,却有一位棋手从1949到1956年8次蝉联青岛象棋冠军,加上1964年的一次,前后九次折桂,堪称青岛象棋史甚至青岛体育史上一个空前的奇迹,这位棋手就是名列“青岛四大高手”首位的迟锡三。
迟锡三,1924年生于即墨,13岁随父母迁居青岛。他的棋艺出自家传,但他的“师傅”兼父亲很快就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遍访名家,四处求奕。15岁那年他从东镇步行到沧口挑战当时的沧口第一高手,结果3胜4和,由此在青岛棋坛声名鹊起。

这是1979年参加苏洲全国赛观摩时的合影。后排左起;迟锡三。张循进。陈天才。崔芳勤。朱锡实。刘合意。
前排左起;蒲先和。李忠超。王秉国。赵文山。王方湖。
因家贫,迟小小年纪就开始干“卯子工”,终生未进过学校的大门。成年后他粗通文墨,能够写信、读报、演习棋谱,都是凭借顽强的毅力自修的。解放后政府安排他到钢板弹簧厂干锻工,生活安定,期间又有幸结识了象棋名家邵次明,得到邵的提携指点,自此心无旁骛,一心向奕,循着家庭—单位—棋摊的不变轨迹,周而复始行走着自己乐在“棋”中的人生路。
迟首次参加全市性大赛,是在解放前的1947年,迟的同乡方孝臻获冠军,迟获亚军。1949年起,迟一口气连夺8届青岛冠军,1964年又夺一次。另外获得亚军、季军无数。
由于文化和工作的关系,迟参加省赛和全国赛的机会不多,仅1978年以58岁高龄参加过一次山东省赛,获得第6名;1957年与戴光洁一起代表青岛参加全国比赛上海分区赛,以1分之差落选,但他霸气十足的中局扭杀能力,却给各路豪杰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他战胜国手朱剑秋的那局棋,不仅赛场为之轰动,赛后还被媒体竞相报道,一时成为“头号新闻”。
上海朱剑秋在全国棋坛久负盛名,开赛后又连战皆捷,匹马领先,因此迟的恩师、时任青岛领队的邵次明在二人交手前再三叮嘱迟“和为贵”。谁知当棋局形成双车马对双车炮,“和”风劲吹,观战的邵老屡用“咳嗽”示意迟“见好就收”的时候,“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迟锡三却杀得兴起,只见他步步紧逼,招招凶狠,顷刻间力擒强敌。当晚,大会裁判长、“全国象棋总司令”谢侠逊亲到青岛队住地向老友邵次明祝贺,赞扬迟破了朱的不败金身,当邵老将谢难懂的上海话“翻译”给迟听后,拙于言辞的迟连连摆手说:“侥幸!”谢老说:“别人可没侥幸”。由于谢老与朱剑秋亦有师徒之谊,谢老的豁达爱才以及谢邵二老之间的惺惺相惜,棋界一时传为美谈。
象棋是迟老师终生唯一的爱好和精神寄托,即使步入晚年,棋艺水准亦未尝稍减,上世纪70年代中,象棋特级大师、全国亚军哈尔滨王嘉良和象棋大师山西张致忠等先后访青,岛城诸多名手皆难与争锋,唯迟老师弓马娴熟,力保城池不失,令客人肃然起敬。1987年沧口区体育馆举办青岛市八大名手邀请赛,已届63岁高龄的迟老师仍能斩获亚军。而后青岛市举行过多届老年棋赛,冠军非迟莫属。
迟老师的棋风以深沉诡异著称,开局不拘一格,中局出神入化,残局博大精深,纵横岛城棋坛数十年,对青岛和山东象棋产生了巨大影响。迟性格耿直,为人豁达,培养青少年棋手不遗余力,少年时代经常得到迟老师指点的周长林、刘福瑞等人,成年后都成为岛城棋坛的佼佼者;即如象棋大师王秉国和笔者,也在与迟老师多年大量的实战切磋中获益匪浅。迟老师有8个子女,其中小儿子迟信德得其真传“子承父业”,青年时代即获青岛冠军和山东亚军,多次代表省市参加全国比赛,迄今人到中年的迟信德仍属青岛棋坛的扛鼎人物之一,迟家父子两代先后成为青岛冠军,也堪称岛城棋坛的一则佳话。
2006年10月14日,迟老师病逝于家中,享年82岁。
(原载2010年6月22日青岛《都市便民报》,作者徐进之
正所为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上面的文章是徐进之老师眼中的迟锡三,下面发一位普通棋友李士清写的一篇回忆迟老的文章,角度不同果然别有一凡不同风味,哈哈。
“锁里拔簧”迟锡三 ——李士清
已故岛城象棋泰斗迟锡三,残棋远近闻名。棋友们戏称他“锁里拔簧”——意思是将残棋比作一把结构复杂的锁,他能把其中最小的弹簧抽出来。迟老不苟言笑,下棋聚精会神,目不旁视,从不听他人支招。他走棋非常慎重,从不轻易动子,常对我说:“要看看,看看,再看看”,因此能创造出高质量的对局。已故济南象棋冠军王立鹤与其对弈,常在优势下求和,唯恐残棋时吃亏。
十几年前,省青年冠军王世尧在我家与迟老激战十盘,从上午八点鏖战至下午五点,王终以多输两局而“稍逊风骚”。二人相差十几岁,足见迟君宝刀不老。赛后,王世尧笑着说:迟大哥的“锁里拔簧”实在是凶悍。
十年前,两届省冠军、青年才俊刘凤君与迟老相约,也在我家大战十盘。凤君风华正茂,面如傅粉,唇若涂朱,思路敏捷,行棋利落;因年龄差距较大,迟老累得不轻,最终靠“锁里拔簧”绝招,二人握手言和。作为旁观者,从迟老身上,我深刻认识到“呕心沥血”的内涵,事后劝他说:“别再和青年下那么多棋了,要注意身体。”
迟老一生战绩彪炳。除九次获青岛市冠军外,1957年在全国象棋个人赛上海分区赛上有上佳表现:战和两获全国第六名的沪上名将徐天利;战胜棋坛新星苏州王启宏;尤其是战胜上海主力、“扬州三剑客”之一朱剑秋之役,轰动了整个赛场。行棋至第36回合,朱炮9进3将军,迟如应车一退六吃炮,朱车3进2吃马,和棋。
在这关键时刻,邵次明(大会副裁判长,青岛队教练)示意迟吃炮,33岁的迟锡三杀得性起,全然不顾师傅的咳嗽声,毅然走仕五退四。此着一出,朱剑秋脸色都变了,为解杀只好车3退1,迟接走马七进八将军,朱将4平5,迟车一退六,白吃黑炮,胜局不可动摇。当晚,大战裁判长谢侠逊亲自到青岛队房间祝贺,伸出大拇指对邵次明说:“邵老,出高徒啦!”
迟老离我们远去已三年有余,但他征战棋场的风采,已然还活跃在岛城棋友的心中。
在岛城棋坛对迟老的评价颇高,是因他在岛城棋坛得冠最多,征战时间最长,在和他对局中受益的人也最多。前些天电话采访旅居泰安的青岛老棋手王冠昌老师,已70多岁的他,在回忆少年时在青学习棋艺的往事时,依然深情的说;迟锡三算是我的老师,我少年时就是看他下棋棋艺才有长进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