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是怎样感知色彩的?

(2016-07-10 13:30:37)
标签:

教育

生活中的色彩现象是一种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象,色彩现象作为一种非自然状态下的视觉语言,又是具有抽象性的。所幸经无数科学家和色彩学家的努力探索,如今已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色彩学体系,逐渐破译了这种视觉语言的神秘性和抽象性。

物体的色彩是受制于光源的,我们所能看到的物体表面色彩是由光源(发光体)照射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光源——物体——眼睛——大脑发生关系产生的色感觉叫做视觉色彩。

人的视网膜吸收光线以后,视神经把视觉的信息送到大脑,产生光和色的感觉。人的视知觉是认识物体的色彩形状,区别空间、位置、大小肌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人的视觉器官及生理方面的原因,对色彩的感觉有偏差,全色盲者只能感知明暗的变化,不能辨别各种色彩。有的人对色彩感觉不敏锐,虽然也能分辨各种色彩,但对色彩的感觉较灰、较淡,这种人被称为色弱。

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色彩感知呢?这主要是与感知色彩的视觉器官的生理特征有关。这些生理特征主要是指眼睛的角膜、虹膜、晶状体、玻璃体、黄斑、盲点、视网膜与中央凹等,还有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眼球中央凹内,视杆细胞主要分布在视网膜边缘,由于每个人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多少不同,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色彩感觉。

人的视觉生理上对变化着的世界有着特殊的视觉适应能力,可分为明暗适应、色彩适应、远近适应等功能。了解这些功能的优缺点,在色彩写生时就可以扬长避短,较好地掌握色彩表现的一般规律。如掌握了视觉的颜色适应就可以在写生时特别注意保持对物象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最深刻,也比较准确,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视觉敏感性随视网膜中的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的消耗而有所减弱,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力就会减弱或迟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什么是补色?
后一篇:关于色彩透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