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斯坦国探秘(10)-乌兹别克斯坦之三

标签:
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夏宫雅克古城卡杨宣礼塔 |
2019年10月17日 晴
当天乘车从撒马尔罕前往布哈拉(Bukhara)。公路沿途随拍一些乌国农村及小镇景色。
这里应该是个砖窑。
小镇街口二手苏式“拉达牌”轿车交易市场。
路边的烤馕饼摊位
收获季节棉田里一片繁忙。
收割后的麦田成了好牧场。
农村建房工地
典型的乌国农村妇女
公路旁长满紫红色的野草。
路旁偶见一座碉堡,不知是哪年遗留下来的。
抵达布哈拉市区前先参观布哈拉汗国最后一位埃米尔(Mir Sayyd Muhammad Alim Khan)的夏宫(Sitorai Mokhi Hossa)。据查,其外文名称取自他的夫人姓名。
整个园林占地6.7公顷,包括房屋面积1.2公顷。园林建于1912-1918年期间。这位埃米尔雇用当时顶尖的俄国工匠完成了这个豪华的宫殿及园林。
1927年后这里改建成实用艺术及工艺品博物馆(Museum of Applied Arts and Crafts)。
园区内主要景点是被誉为“白宫”的谒见厅(Reception Hall)。
园林中立有“白宫”的俄国设计师乌斯塔-姆拉多夫(Usta Shirin Muradov)的塑像。
“白宫”整体建筑布局为俄文字母“П”形,三面围拢,一面开放。
浅蓝色柱廊有些特色。
正面建筑的白石膏花纹墙面十分耀眼。
非常欧式的会客厅走廊
会客厅壁画色彩鲜艳,让人眼前一亮。可见这些埃米尔生活之奢华。
吊顶雍容华贵。
大幅彩色壁画局部。花型如同孔雀开屏。
吊顶图案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
下面贴几张博物馆内体现中亚文化特色的彩画照片。
继续走到了贵宾楼(Guest Hall)。
墙上悬挂埃米尔照片
彩色镜片厅
一面墙的整体效果
这面墙上的拱龛也十分精美。
园林内还有个饲养孔雀的笼子。看来是埃米尔的宠物。
来张孔雀头部近照。
园林池塘后面白楼是专门为埃米尔女家眷们盖的闺房。
闺房右面有个满精致的亭楼。
参观时正好赶上当地一家老小在此歇息,就来张合影吧。
第二个景点是附近公园内的萨玛尼陵墓(Samanid Mausoleum)。
据介绍,陵墓建于公元10世纪,是萨玛尼家族墓。萨玛尼家族在公元9-10世纪曾摆脱定都巴格达的阿伯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的统治,建立了横跨现在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部分领土的独立王国。陵墓的下半部不知何因多年被埋在土里,后被清理后对外开放。
从建筑学的角度上看,这个颇像“宝石盒”的陵墓复原了阿拉伯侵占前的中亚建筑风格,即整体正方形的建筑用烧制砖垒砌而成,无论从哪个方向上看都是对称的,大穹顶的四角各有一个小穹顶。许多研究表明,陵墓结构类似波斯萨珊王朝(Sassanian Dynasty)时期拜火教神庙的结构,也颇像麦加大清真寺内的天房(Kaaba structure)结构。陵墓四角类似古城墙的设计源自粟特传统。
另据查,巴基斯坦“ 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的陵墓设计也模仿了这座陵墓结构。因此,任何论及中亚地区建筑的文献,都会提及这座陵墓的建筑,使其成为一个标杆建筑。我们在塔国苦盏的博物馆里也见到这座陵墓的复制品。
陵墓建筑除了错落有致的砖墙外,还有镂空拱门。据查,陵墓用22种不同的方式堆砌色彩统一的原色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屋顶和墙面,堪称中亚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
砖砌的大穹顶严丝合缝,典型的内角拱结构(squinch)。
离开前再拍一张这座经典的陵墓。
进入布哈拉市区后首先参观雅克城堡(Ark Citadel)。城堡内的古城部分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里面可看的景点不少,是了解布哈拉历史、文化必到之地。因此,这里有“丝绸之路活化石”之称。
城堡鸟瞰照片(图片来源:《Caravanistan网》- Silkroad Travel Guide)。整体呈长方型。城内最初只有一座埃米尔所住的宫殿、官吏区、禁卫军住所及一座拜火教神庙。
城堡正门建于1742年,上有一个门楼,根据拜火教传统,白天有乐队演奏报时。20世纪初门楼上还装有一个意大利产的机械钟,后遭毁坏。
正门前的广场(也称“列吉斯坦”- Registan)现在空空荡荡。
可在20世纪以前广场上有非常热闹的集市,不仅有肉铺、烤饼店、剃头店等各种商贩,而且还有奴隶交易所等。
瑞典人种志学家Wilhelm Harteveld到此后发表感慨说道:“我所到过的所有突厥斯坦的城市中,没有一个像这个在皇宫前的广场如此生动地展现了纯粹东方文化的地方。这些景象即刻将我带到《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场景,以及我孩提时代所崇拜的辛巴达、阿里巴巴等英雄形象。......广场上大群人用各种语言在进行交易,谈笑,争吵,握手言和。头裹白色头巾帽、身着彩袍的朝觐者与头戴尖顶帽的阿富汗人、铜棕色脸膛的印度人在布哈拉人群中穿梭着。”(作者译)好一派乌国版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啊!
城堡的历史跌宕起伏。最早是由粟特人所建,后根据当地算命师的建议模仿大熊星座的形状进行了改建。公元713年,阿拉伯人在原来拜火教神庙的地点建了第一座清真寺。公元9-12世纪,萨玛尼和喀喇汗王朝统治期间,对城墙进行了加固。1220年,蒙古的铁蹄摧毁了城堡。现在的城堡是在16世纪由乌兹别克的昔班尼汗(Shaybanikhan)王朝期间建的。1920年,在布哈拉战役期间,城堡几乎被苏联红军炸毁,但另一说法是,为了防止布尔什维克亵渎城堡,埃米尔自己让手下将其炸毁了。此后,前苏联将残留的建筑改建成博物馆。
城墙上由霓虹灯管排列的骆驼图案时刻提醒人们,这里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及其往日的驼铃声。
城堡正门前一座高33米的“舒考夫铁塔”(Shukhov Tower)。1927年作为城堡的水塔建造。铁塔体现舒考夫双曲面设计(Shukhov hyperboloid)。1970年代,布哈拉城市供水系统进行了改造,废弃了原来的水塔。当地人为了保留历史遗产,在1990年代安装了电梯将其改建成一家餐厅和观景塔,但由于经营不善,很快关门大吉。现在它已经作为观景台重新开放。
进入城堡内首先参观了王位大殿,或加冕大殿(Coronation Hall)。
大殿由精心雕刻的木柱支撑着。
在大厅走廊尽头有一个彩色马赛克拱龛,又称“米哈拉布”(milrab)。它的作用是指向麦加方向。拱龛旁摆放一座阿訇木讲台。
大殿展览室内苏菲派诗人杰米的迪文诗篇(Jami's Diwan poetry)。
展览室内十世纪的《古兰经》手抄本
瓷器及铜器
大殿内一处极其精美且彰显书法艺术的瓷砖拱龛。
大殿的女儿墙上陈列着各式中世纪铜壶。有点意思!
这是大殿城楼上有四根刻有回纹饰的大理石柱支撑的遮棚,下面是埃米尔加冕座。
下个景点是米里-阿拉布神学院(Mir-i-Arab Madrasah)。
这家神学院与卡杨清真寺及宣礼塔(Kalyan Mosque & Minaret)构成了布哈拉市内的宗教中心。神学院最早由也门的阿卜杜拉-雅马尼酋长(Shelkh Abdullah Yamani)主持下在16世纪建造。对于其具体建造年份众说纷纭。据传,其建造资金来自贩卖3,000名波斯战俘奴隶的所得。
神学院现在仍是布哈拉培养伊玛目和其他神职人员的教育机构。
神学院不对外开放,透着一股神秘感。我们只好拍一张正门照片。大穹顶下可见颇有特色的砖砌墙体及屋顶。据查,砌砖用的是一种叫ganch(类似石膏)的灰浆料。虽然学院曾多次遭到破坏,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这里尽量重建成其原样。
既然学院不对外开放,我们只是找了空隙远摄了一张校内建筑照片。从中可见校园布局是个闭合的院子,四面都有两层贴有马赛克的楼房围住。据查,校园中间还有1533-1540年期间统治布哈拉的乌柏杜拉埃米尔(Ubaydulla emir)、雅马尼酋长及一位资深教师的三位长者的陵墓。
这是神学院的简介。据查,前苏联统治期间所有著名伊玛目都是从这所宗教学院毕业的。
当天行程的最后一个景点就是卡扬清真寺及其宣礼塔(Kalyan Mosque & Minaret)。
据有关伊斯兰教的介绍,清真寺大致有三种:大马清真寺(Djuma mosques),供大批信徒在每周五做礼拜之用;纳玛兹加乡村清真寺(Namazga country mosques - musalla idgoh),由城镇及乡村的男信徒们用来在宰牲节(Qurban)及斋月(Ramazan)期间做礼拜;库扎尔清真寺(Quzar mosques),由居民区信徒每日做礼拜之用。
布哈拉的这座大马清真寺在13世纪建造后已经脱胎换骨地重建过多次。据查,这座宣礼塔初次建造后,曾因地基松软垮塌了,加固地基后于公元1127年重建。取名“卡杨“,意为“大”宣礼塔。从此,这座高48米的地标建筑一直高耸在布哈拉的地平线上,见证了这座城堡近千年的风雨沧桑。
从建筑艺术角度上看,塔整体都用石砖建造,上部有一圈16个开放式拱窗,每日召唤礼拜的人可 召唤信众们进行礼拜。在战争或者围城期间,士兵可利用其作为瞭望台。拱窗上下都有布哈拉当时流行的蜂窝式悬拱(maqarnas)装饰,下面还镶嵌有一圈蓝色马赛克套圈,给建筑本身增添不少趣味。 据查,塔顶部原来还有一段,后垮塌后只剩下一个锥体结构。
入夜后再次来到这个经典的清真寺及宣礼塔前留个纪念照。
就让这张神学院正门夜景照片作为当天的收官之作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