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斯坦国探秘(2)-吉尔吉斯斯坦之二

标签:
吉尔吉斯斯坦布拉纳塔伊塞克湖李白出生地碎叶城东干人 |
2019年10月10日 晴
清晨登上酒店最高层俯瞰比什凯克市区。
远处白雪皑皑的天山群峰构成城市的大背景,颇为壮观。
晨曦悄然爬上山顶。
镜头拉近,欣赏“日照金山”及山峦叠嶂的美景。
酒店附近的别墅区
当天的行程是去吉国东部的伊塞克湖(Lake Issyl Kul),途中拜访位于托克莫克(Tokmok),又称托克马克(Tokmak)镇的碎叶古城遗址(据说这里是李白的出生地),以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布拉纳塔(Burana Tower)景区。
这是吉国北部及东部地图(图片来源:《百度百科》)。从图中可见,托克莫克位于比什凯克与伊塞克湖之间。
途中在一个水果摊休息。摊主看似中国人,一打听,他是Dong Gan人的后裔,祖先已移民几代,中文基本听不懂。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Dong Gan研究所所长胡振华教授接受中新网采访时的介绍,Dong Gan人,目前仍是对中亚回族人的普遍称呼。对“Dong Gan”一词的说法大致有三种:最具影响力的是吉尔吉斯斯坦著名Dong Gan学者符·张尚洛的观点:
第一,“Dong Gan”一词是个地域概念,是18世纪60-70年代移居新疆的陕甘回民对外的自称。
第二,“Dong Gan”一词最早出现在新疆的突厥语中,应该是地道的陕西话“东岸子”(黄河东岸,东边)的音译。在大约250年前,当第一批陕甘回民移居新疆后,当地人问他们从哪里来时,他们遥指远方说:“我们是东岸子人”,按对音应写为“东岸”,转音写成“Dong Gan”。而不是有些文章中所说是130多年前中亚人对其最早的称呼。
第三,1877-1878年,有三支反清回民败军及家属分别从新疆南疆逃至当时的俄国。1881-1884年新疆伊犁回族人陆续移至俄国。之后,俄文中的“东干”就按照突厥语中的“Dong Gan”一词翻译。
另据中新社报道,国际Dong Gan学研讨会已举办过三届。第一、二届在比什凯克,第三届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Dong Gan学研究与发展。
前往托克莫克的公路,有一段基本上紧贴吉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可清楚看到两国边境铁丝网之间供巡逻车行走的通道。
据查,碎叶城位于托克莫克镇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Ak-Beshim),曾在唐朝与龟(qiu1声)兹、疏勒、于阗并称为唐代安西都护府四镇,简称“安西四镇“。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述,自凌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即伊塞克湖),清池西行500余里至碎叶水城,城周六七里,诸国商胡杂居。这里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经过1,000多年风吹沙打,雨水冲刷,这座唐代古城已风化瓦解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
在这座荒草丛生的古城遗址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唐朝军队修建的周长达26公里的残墙断壁。考古学家们在此城的寺庙废墟内拣到四枚唐代钱币,上面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
在传说李白出生地的遗址前拍张纪念照。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考古专家们存在争议。多数人(包括郭沫若先生)认为,李白于701年生于碎叶城(另一说法,他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隋朝末年,因避乱(一说被流放)迁徙到中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莫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关于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中的“床”的解释,著名收藏家、文化学者马未都认为“床”是胡床,即古代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也有人说,“床”是指作为古代人们聚集交流场所的“井栏”。更有人认为,李白就是胡人,“床”是指吉国人现在仍在用的盘腿就餐和睡觉的木床。真可谓是百家争鸣、五花八门。但因年代久远,没有人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
离开传说李白出生地后,我们来到位于楚河溪谷(Chuy Valley)由粟特人(Soghdians)创建的“八剌沙滚”(Balasagun)古城。这里几处景点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古城自公元十世纪起为喀喇汗王朝(Qara Khanid)的国都。公元1134年被契丹族的西辽国(Kara Khitan Khanate)占领。随后在1218年被匈奴攻占后被誉为“魅力之城”(Gobalik)。此后古城逐渐荒废,现在只能见到一些土堆和低矮的残垣断壁。
两位游客在古城遗址拍照时,皑皑雪峰背景产生的剪影被我抓拍到。
这里另一处景点就是布拉纳塔(Burana Tower)。这座宣礼塔建于11世纪,原来高46米,后多次遭到地震毁坏,现在仅剩24米的半截塔体。1970年代对塔体进行过修复,让游客登上塔顶瞭望四周。
登上塔顶后招招手。
布拉纳塔北面有几排岩画墩(petroglyphs;kurgan stelae; Balbals)。据查,这些岩石墩是公元六世纪以后陆续搬到这里,而岩画是公元前二世纪后雕刻在岩石墩上的。它们主要用于纪念去世的先人,或者作为埋藏先人遗体的标记。
刻有人面的岩画石墩
动物岩画石墩
登塔后看到远处有位牧马人与他放牧的牛马。
我从塔上下来后赶到牧马人跟前,给他留张剪影照。
牛群有天边的雪峰陪伴着在吃草。这个场景很像新疆某个牧场。
景点纪念品商店设在吉国典型的毡房内。
继续前行,下午抵达当天的目的地-伊塞克湖。
伊塞克湖属内陆咸水湖,湖面平均海拔1,608米,水面积6,300平方千米,东西最长处182千米,南北最宽处58千米,是世界仅次于秘鲁和玻利维亚边境湖泊-的的喀喀湖的第二大高山湖。湖水清澈,终年不冻,素有“上天遗落的明珠”的美誉。吉国有句脍炙人口的谚语:“没到过伊塞克湖,就不算到过吉尔吉斯斯坦”。这里原属中国,中国古称特穆尔图淖尔、图斯池、热海、清池。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广泛引用注入此湖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这里已成为吉尔吉斯斯坦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据说,由于湖水深,前苏联时期曾在这里测试潜艇。
根据《搜狗网》介绍,玄奘西行途中曾驻足伊塞克湖畔,《大唐西域记》记载:“山行四百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四面负山,纵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洪涛浩汗,惊波汩淴。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这是迄今有史可考关于伊塞克湖最早的文字记载,“大清池”这个名字自此传入中国。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也将伊塞克湖写进了《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看来关于伊塞克湖的历史故事还很多。
我们被安排入住湖边曾经作为前苏联“专家楼”的酒店。
这里绿化环境一流,树干上“长眼睛”的白杨排列道路两旁。
院墙小景
草坪上的装饰根雕
通往湖边的路
明月高悬,湖边散步很惬意。
来一张月照
无论在何地,夕阳都很美。
静谧、圣洁的湖面让人脱离城市的喧嚣,忘记了旅途的疲劳。
2019年10月11日 晴
起个大早,赶到湖边拍日出景色。
有人比我起得更早,在栈桥上拍旭日东升。
清晨看湖景又是一番景色。
能见度很好。
晨雾笼罩下的山峦叠嶂
湖边成行的遮阳伞说明夏季到此避暑的游客一定不少。
层林尽染
有水的地方就有海鸥
平湖秋色
满身黄金甲的桦树
颜色的PK
上午离开伊塞克湖前往比什凯克机场。高速路上抢拍的水天一色及湖边的马匹。
北面天山余脉的后面就是哈萨克斯坦。
吉哈两国边境岗楼
在玛纳斯国际机场留个纪念照
机场纪念品店内出售的吉国男士戴的各式四方帽。
吉尔吉斯斯坦蜂蜜据说是世界最纯正干净的。价格也很公道。
当晚乘哈萨克斯坦航空班机前往阿拉木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