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 晴天
中午我们包车跨过拉脱维亚边境,进入从未踏足的国度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同属申根国家,没有边境检查。
照片下面的三色旗是立陶宛的国旗(National
Flag)。根据《世界地图册》的解释,黄色代表麦田;绿色代表森林;红色则象征爱国情怀。三色组合意味对未来的期望、从压迫中获得自由以及立陶宛民族卓越的勇气。上面带有白骑士(Vytis)的旗帜曾是历史上采用的国旗,现仍在民间活动中采用。另外,白骑士也是立陶宛的国徽标志。(照片来源《维基百科》)
当天在立陶宛的第一个旅游景点是位于希奥利艾(立陶宛语:Šiauliai)著名的“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
根据《维基百科》,十字架山为一个天主教徒朝圣地,其具体起源不详。一般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为纪念在1831年及1883年立陶宛人两次反俄起义中死难者放置的。随后每年都有更多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放置十字架,以纪念曾在起义中死难者并用以申明其信仰及宗教传统。据统计,目前十字架数目已达10万之多。
前苏联政府对此当然不能视若罔闻,曾至少三次试图用推土机夷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河流上修建一座水坝,将十字架山淹没在水底,压制宗教信仰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教皇十字架的底座上写着:“感谢你们,立陶宛人民建立了这座十字架山。它向欧洲国家及全世界宣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英文原文:Thank
you, Lithuanians, for this Hill of Crosses which testifies to the
nations of Europe and to the whole world the faith of the people of
this land.)
http://s6/mw690/001r50Q4zy75ehJcMcZ35&690
当晚乘巴士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
6月23日
晴天
当天去维尔纽斯西郊的特拉凯城堡(立陶宛语:Traku
salos pilis;英文:Trakai
Castle)。
通往城堡的木桥。
照片中的烤包(kibinai)是当地特产小吃,源于从克罗米亚移居到此的少数民族卡拉伊姆人(the
Karaites)。据查,该民族讲突厥语,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民族之一。
6月24日 晴天
全天在老城区内观景。首先提一下,维尔纽斯老城1994年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抵抗外敌入侵,老城区围墙建有九座城门,可历经沧桑现只剩下这座城门。
门洞上是圣母玛利亚宽恕教堂(the Blessed
Virgin Mary Mother of
Mercy)。在16世纪,城门都习惯放置一些宗教物品作为护城之宝。几个世纪以来,圣母肖像一直受到罗马天主教徒及东正教徒的尊崇。因此,每年都有来自许多国家的成千上万个朝圣者来此祭拜。由于教堂较小,许多朝圣者就跪在门洞前祈拜,其中一些年迈体弱者需要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如此虔诚的场面让人动容。
1993年9月4日,教皇保罗二世在此主持弥撒活动。据传,现在全球最大的圣母玛利亚教堂在波兰的格但斯克(Gdansk)。
进入老城后登上这座小山上的格迪米纳斯塔(英文:Gediminas
Tower;立陶宛语:Gedimino
pilies bokštas)可俯瞰老城。http://s8/mw690/001r50Q4zy79VECmUrtf7&690
塔内是个博物馆。其中一件展品就是以下这张地图。
下图中的黄线,北起爱沙尼亚塔林,中间穿过拉脱维亚里加,南至立陶宛维尔纽斯,绵延650多千米,号称“波罗的海之路”(the
Baltic Way)。
这条“波罗的海之路”是1989年8月23日由波罗的海三国200多万人手拉手同时连接起的人链。据2016年人口统计,三国人口共有615万,三分之一的人都参与到这次活动,充分表明了独立于前苏联高压统治的坚强意志。何等的气魄啊!
而格迪米纳斯塔就是这道人链的起点。因此该塔不仅是立陶宛残留的古迹,而且还是近代独立的史证。真是意义非凡。
维尔纽斯著名的三十字架(Three
Crosses;立陶宛语:Trys
kryžiai)。http://s10/mw690/001r50Q4zy7agrhde2J29&690
据传说,在那座小山上七名方济各会修道士(Franciscan
friars)曾遭斩首。为了纪念这些修道士,在山上竖立了木十字架。1916年用水泥十字架代替。不料,1950年被前苏联政府毁掉。1989年立陶宛独立后又重建起来且作为该国地标性建筑。
立陶宛大公国宫(Palace
of the Grand Dukes of Lithuania;立陶宛语:Lietuvos
Didžiosios Kunigaikštystės valdovų rūmai Vilniaus žemutinėje
pilyje)
http://s16/mw690/001r50Q4zy79VERhUN94f&69015世纪为大公国的大公及波兰皇帝所建,经16世纪及17世纪扩建后,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 -
Lithuanian Commonwealth)的政治、行政及文化中心达400多年。1801年被拆除,2009年7月6日在原地重建后开放。所以外观显得很新。
据查,这是一座位于立陶宛最古老的东正教教堂之一。教堂始建于1346年,在1348年竣工。教堂在历史上经过多次重建。目前,圣母主教座堂主要服务于维尔纽斯的俄罗斯及白俄罗斯信徒。
教堂内部气势宏大辉煌。
http://s5/mw690/001r50Q4zy7agrL41uYf4&690
在俄国沙皇统治期间,教堂曾改为俄罗斯东正教堂。1915年,维尔纽斯被德军占领后,又变成当地驻军做弥撒的福音路德教会教堂。1919年,它又重归天主教,但在二战期间遭到摧毁。1963年重建成无神博物馆,直到1991年改建成目前的状况。其经历可谓坎坷。
该教堂在历史上也多次经过火灾的摧毁及战乱的蹂躏。在前苏联统治期间,不允许这座教堂主持俄罗斯东正教弥撒,先改建成无神博物馆,后又用作立陶宛民族艺术馆。1990年终于重归东正教,作为Theotokos主座教堂的附属教堂。
请看立陶宛(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4f9040102x1tw.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