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波罗的海三宝-立陶宛(1)

(2017-04-21 18:49:27)
标签:

立陶宛

维尔纽斯

特拉凯古堡

琥珀

游记

6月22日 晴天
中午我们包车跨过拉脱维亚边境,进入从未踏足的国度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国同属申根国家,没有边境检查。
立陶宛政府及民间使用两种国旗。http://s8/mw690/001r50Q4zy7aippm7tl77&690
照片下面的三色旗是立陶宛的国旗(National Flag)。根据《世界地图册》的解释,黄色代表麦田;绿色代表森林;红色则象征爱国情怀。三色组合意味对未来的期望、从压迫中获得自由以及立陶宛民族卓越的勇气。上面带有白骑士(Vytis)的旗帜曾是历史上采用的国旗,现仍在民间活动中采用。另外,白骑士也是立陶宛的国徽标志。(照片来源《维基百科》)

当天在立陶宛的第一个旅游景点是位于希奥利艾(立陶宛语Šiauliai)著名的“十字架山”(Hill of Crosses)。
根据《维基百科》,十字架山为一个天主教徒朝圣地,其具体起源不详。一般认为,第一批十字架是为纪念在1831年及1883年立陶宛人两次反俄起义中死难者放置的。随后每年都有更多前来朝圣的天主教徒在这里放置十字架,以纪念曾在起义中死难者并用以申明其信仰及宗教传统。据统计,目前十字架数目已达10万之多。
前苏联政府对此当然不能视若罔闻,曾至少三次试图用推土机夷平这个地方。甚至有传言说当局计划在附近的河流上修建一座水坝,将十字架山淹没在水底,压制宗教信仰的手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当我们来到这座不高的小山前,完全被震撼了。http://s14/mw690/001r50Q4zy7agptou5vbd&690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怀抱婴儿的圣母像屹立在巨大的十字架旁,显得那样圣洁、慈爱。http://s6/mw690/001r50Q4zy7agqgbwwtc5&690

一个个十字架简直犹如一个个站立的信徒。无论其来自何方,为了共同的信仰聚集在此。http://s10/mw690/001r50Q4zy7agpmSOmZe9&690

行走在十字架丛林中心潮起伏。http://s6/mw690/001r50Q4zy7ai0TOSZT35&690

各种材质的十字架争相屹立在“十字林”中。
http://s11/mw690/001r50Q4zy7aiuduxsefa&690

这里没有专门管理人员,有的十字架堆放有些凌乱,但无论大小,无论高低,无论何种材质,都表达了同一种祝福。
http://s6/mw690/001r50Q4zy7aiumRmy915&690


树上也挂满了数以千计的小型十字架和玫瑰经
http://s14/mw690/001r50Q4zy7agTugbRXbd&690

1993年9月7日,前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罗二世访十字架山并放置一块石碑。下图右下方耶稣受难十字架下的石碑就是教皇放置的。http://s4/mw690/001r50Q4zy7aiv21R1V03&690
教皇十字架的底座上写着:“感谢你们,立陶宛人民建立了这座十字架山。它向欧洲国家及全世界宣示了这块土地上人民的信仰。”(英文原文:Thank you, Lithuanians, for this Hill of Crosses which testifies to the nations of Europe and to the whole world the faith of the people of this land.)
http://s6/mw690/001r50Q4zy75ehJcMcZ35&690

十字架山路旁的吹黑管者坚信,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知音。http://s3/mw690/001r50Q4zy75eiluRl812&690

艳阳之下,遍地的野花装扮着这块圣地。
http://s1/mw690/001r50Q4zy7agTcgclqc0&690

当晚乘巴士抵达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Vilnius)。

6月23日 晴天
当天去维尔纽斯西郊的特拉凯城堡(立陶宛语:Traku salos pilis;英文:Trakai Castle)。
据查,这座著名的石砌城堡建于1409年。位于Galvė湖中一座小岛上。身为特拉凯公爵的科斯图提斯Kęstutis)兴建的。历史上,特拉凯是立陶宛大公国(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的主要中心之一,因此这座城堡具有重要的意义。http://s7/mw690/001r50Q4zy75eiciGxga6&690
通往城堡的木桥。




城堡周围的加尔维湖(Galve)景色宜人。http://s4/mw690/001r50Q4zy75ehxEWGfd3&690

我们骑自行车环湖看景,方便快捷。按照当地规定,骑车的人必须穿上黄色带反光条背心。http://s9/mw690/001r50Q4zy7agRwA6py88&690



这位推着婴儿车的妇女在湖边徜徉时忙里偷闲,边看孩子,边看手机。也算一景吧!http://s5/mw690/001r50Q4zy75eiGuW7a14&690

午餐就在湖边露天餐馆解决。
http://s3/mw690/001r50Q4zy7aop6rb7I72&690
照片中的烤包(kibinai)是当地特产小吃,源于从克罗米亚移居到此的少数民族卡拉伊姆人(the Karaites)。据查,该民族讲突厥语,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民族之一。

在周游世界时,若没有中餐,烤鸡、薯条配萨拉是最容易适应的西餐。http://s9/mw690/001r50Q4zy7aop9RK4g88&690

当晚返回酒店途中拍到这幅模仿柏林墙的街头涂鸦,颇能说明当地人对这两位国家领导人的态度。http://s16/mw690/001r50Q4zy7aopnQ67l8f&690


6月24日 晴天

全天在老城区内观景。首先提一下,维尔纽斯老城1994年整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进入老城区首先要跨过这道黎明之门(the Gate of Dawn)。http://s3/mw690/001r50Q4zy7aqBkzEDE42&690

为了抵抗外敌入侵,老城区围墙建有九座城门,可历经沧桑现只剩下这座城门。

门洞上是圣母玛利亚宽恕教堂(the Blessed Virgin Mary Mother of Mercy)。在16世纪,城门都习惯放置一些宗教物品作为护城之宝。几个世纪以来,圣母肖像一直受到罗马天主教徒及东正教徒的尊崇。因此,每年都有来自许多国家的成千上万个朝圣者来此祭拜。由于教堂较小,许多朝圣者就跪在门洞前祈拜,其中一些年迈体弱者需要别人搀扶才能站起来。如此虔诚的场面让人动容。

1993年9月4日,教皇保罗二世在此主持弥撒活动。据传,现在全球最大的圣母玛利亚教堂在波兰的格但斯克(Gdansk)。 

进入老城后登上这座小山上的格迪米纳斯塔(英文:Gediminas Tower;立陶宛语Gedimino pilies bokštas)可俯瞰老城。http://s8/mw690/001r50Q4zy79VECmUrtf7&690

曾是维尔纽斯上城堡(Upper Castle)的一部分,也是上城堡唯一的现存建筑。城堡始建于12世纪,14世纪时改为砖砌城堡。格迪米纳斯塔是立陶宛和维尔纽斯的象征之一。这是该城堡的复原模型。http://s14/mw690/001r50Q4zy7aoRwQmS12d&690
塔内是个博物馆。其中一件展品就是以下这张地图。
下图中的黄线,北起爱沙尼亚塔林,中间穿过拉脱维亚里加,南至立陶宛维尔纽斯,绵延650多千米,号称“波罗的海之路”(the Baltic Way)。
这条“波罗的海之路”是1989年8月23日由波罗的海三国200多万人手拉手同时连接起的人链。据2016年人口统计,三国人口共有615万,三分之一的人都参与到这次活动,充分表明了独立于前苏联高压统治的坚强意志。何等的气魄啊!
http://s8/mw690/001r50Q4zy7C6UpCGGzd7&690
这是组成人链的一个场景。(图片来源:《谷歌图片网》)
格迪米纳斯塔就是这道人链的起点。因此该塔不仅是立陶宛残留的古迹,而且还是近代独立的史证。真是意义非凡。
这是“波罗的海之路”筹备及组织经过的详细文字介绍。用立陶宛语、俄语及英语书写。
http://s6/mw690/001r50Q4zy7agsrUtghd5&690

登塔后俯瞰维尔纽斯老城区。近处白墙青瓦的建筑群是立陶宛大公国的王宫(the Palace of the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http://s4/mw690/001r50Q4zy79VEGj9Sj13&690

老城区内红顶建筑遍布http://s8/mw690/001r50Q4zy7agSgzZpJ57&690

与老城区有一河之隔的新城区。
http://s7/mw690/001r50Q4zy79VELJsMu76&690

金色“洋葱头”式的东正教堂与现代办公楼在天际边遥相辉映。http://s16/mw690/001r50Q4zy79VEOMF2f8f&690

维尔纽斯著名的三十字架(Three Crosses;立陶宛语:Trys kryžiai)。http://s10/mw690/001r50Q4zy7agrhde2J29&690

据传说,在那座小山上七名方济各会修道士(Franciscan friars)曾遭斩首。为了纪念这些修道士,在山上竖立了木十字架。1916年用水泥十字架代替。不料,1950年被前苏联政府毁掉。1989年立陶宛独立后又重建起来且作为该国地标性建筑。
维尔纽斯市政厅大楼(City Town Hall)http://s15/mw690/001r50Q4zy7agrYFJdY2e&690


立陶宛大公国宫(Palace of the Grand Dukes of Lithuania;立陶宛语:Lietuvos Didžiosios Kunigaikštystės valdovų rūmai Vilniaus žemutinėje pilyje)
http://s16/mw690/001r50Q4zy79VERhUN94f&690
15世纪为大公国的大公及波兰皇帝所建,经16世纪及17世纪扩建后,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Polish - Lithuanian Commonwealth)的政治、行政及文化中心达400多年。1801年被拆除,200976日在原地重建后开放。所以外观显得很新。 

圣母主教座堂(Cathedral of the Theotokos in Vilnius;立陶宛语: Vilniaus Dievo Motinos Ėmimo į Dangų katedrahttp://s6/mw690/001r50Q4zy79VF3JN3L15&690

据查,这是一座位于立陶宛最古老的东正教教堂之一。教堂始建于1346年,在1348年竣工。教堂在历史上经过多次重建。目前,圣母主教座堂主要服务于维尔纽斯的俄罗斯及白俄罗斯信徒。
教堂内部气势宏大辉煌。
http://s5/mw690/001r50Q4zy7agrL41uYf4&690

咖啡店门楣上美妹也不怕摔下来吗?门口放着一袋巴西咖啡豆。这些装饰倒满吸引人的。http://s4/mw690/001r50Q4zy7ags5Fo5R53&690

礼品店门口饰物幽默可爱。http://s5/mw690/001r50Q4zy7agsxSENC84&690

圣卡西米尔教堂(St Casimir Church;立陶宛语:Šv. Kazimiero bažnyčia以纪念立陶宛圣徒圣卡西米尔。教堂修建于1604-1618年,是维尔纽斯最古老的巴罗克式建筑。http://s5/mw690/001r50Q4zy7aqCaulZqa4&690
在俄国沙皇统治期间,教堂曾改为俄罗斯东正教堂。1915年,维尔纽斯被德军占领后,又变成当地驻军做弥撒的福音路德教会教堂。1919年,它又重归天主教,但在二战期间遭到摧毁。1963年重建成无神博物馆,直到1991年改建成目前的状况。其经历可谓坎坷。

集市旁这座教堂是圣帕拉斯科瓦(St. Paraskeva Church),为东正教堂。http://s11/mw690/001r50Q4zy79VFJ7BYm6a&690
该教堂在历史上也多次经过火灾的摧毁及战乱的蹂躏。在前苏联统治期间,不允许这座教堂主持俄罗斯东正教弥撒,先改建成无神博物馆,后又用作立陶宛民族艺术馆。1990年终于重归东正教,作为Theotokos主座教堂的附属教堂。
教堂的夜景还是很美的。http://s2/mw690/001r50Q4zy7aqzlis4F71&690

请看立陶宛(2):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4f9040102x1tw.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