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劍元上至劍道俱樂部月例賽講評

(2007-11-06 07:17:48)
标签:

社会/纪实

分类: 剑道---初心不忘
            (转)劍元上至劍道俱樂部月例賽講評
(看了俱乐部论坛上贴出的大家这个月的比赛评讲,总结的很详细,确实也学到了很多.)
   
 通見問題:
 
    一、進場退場的禮儀有所進步,但細節部分仍有所遺漏,如退場之後應該還是採取退步方式離開比賽場地。比賽中途若遇竹劍損壞,護具脫落等影響安全及賽事狀況,參賽者應即舉手向裁判示意請求暫停(或由裁判主動發現下令暫停)。
 
    二、氣勢的發揮只有在一開始比賽時才發聲顯示,之後一直到比賽終了都很少再發聲壓迫對手或激勵自己,這會導致自己的攻擊精神受到侷限。
 
    三、不論是攻擊或是防禦的因應技巧,往往侷限在單一招式的發揮,而且常常是在互擊狀況下放棄採取衝體,逕直將竹劍靠在肚皮上作短暫的休息,徒然放棄攻擊連結的機會,讓攻擊氣勢中斷。
 
    四、打擊直後的殘心動作並不確實,尤其是在打擊面部後的殘心動作,往往形成雙手高舉過頂的姿態,不僅是不正確的動作,更耗費氣力(用身體去與對手碰撞,用雙手去舉刀過頂)。
 
    五、遇對手攻擊己方面部時,僅僅是以半舉或全舉竹劍來格架對方攻過來的竹劍,只求遏止對方一次性攻擊,而非寓守於攻。
 
    六、歪曲身體的構形,甚至歪曲脖子來逃避對方的打擊是很要不得的動作,因為這樣不僅無法以正確構形迅速還擊,也斲喪了真劍比試的意義。正確的方式應該是靈巧的移動自己的步伐與身體,以此來因應對方的攻勢。
 
    七、招式的使用不宜用一廂情願的想法來思考,應於觀察對手的特性之後再作分析研判,而招式的練習一定要在平時便勤加練習,尤其是自己不熟練的招式,否則要用時派不上用場,也只能徒呼負負了!
 
    八、手之內的領悟仍然相去甚遠,用右手出力的情況幾乎是百分之九十八,這將導致打擊的速度變慢,防守的範圍變小,無法有效連續攻擊等問題的產生,進而困擾打擊時機。
 
    單一個案:
    以下藉由著照片來逐步解說問題的所在,照片中的朋友不需因為成為錯誤示範而沮喪,照片中沒有出現自己的錯誤動作也並不代表著你自己沒有這個問題,請大家務必虛心檢討自己的動作,仔細思考問題所在,以及如何改進這些問題。
 
    (转)劍元上至劍道俱樂部月例賽講評
 
   

    解說:

 

    其實這類型的跳躍反映出幾個問題,首先是踏进不足,踏進不足的基本點則在爆發力的起源點不在腰與左足上,記得曾經跟各位講過,動力之源在於腰,當跨步時若腰不能主動推進,那麼便會形成「腰留」,也就會形成敗體(體崩),這是只注重單次攻擊類型的習劍者最常出現的狀況,其實嚴格說起來,應該說是腰留讓練習者只能做到單次攻擊,因為腳步無法跟上,自然也就無法進行連續攻擊,所謂「一劍一足」,雖然泛指距離,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去想,不妨也可以解釋成「揮一劍便需出一足或變換一次步法」的意義!


    「腰留」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攻擊上,於「待中懸」(防守中攻擊)的場合也常出現(如下圖),劍道中所謂的因應技巧,不意味著完全的被動,而是在你採取防守中同時攻擊的戰術時,心中已然明瞭對手攻擊進來的速度與距離將會是如何的一種狀況。許多人曲解劍道因應技巧為必須承接了對手攻來的劍之後再予以還擊,事實上並不完全正確,這必須視對手的速度與距離而定,當你的對手速度快,距離掌握較好時,等待他的攻勢結束再還擊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他可能已經攻擊得手,正在進行殘心的動作部分,或是正在第二波的攻擊中。


    故此,待中懸的方式必須具備靈活的足法與位移,配合上正確的揮劍動作才有可能奏效,此兩者缺一不可。

 

    (转)劍元上至劍道俱樂部月例賽講評

 

    其次則是老生常談的「右手使力」,記得也跟各位提過,右手使力的特徵有三:右肩斜出劍比前腳先到擊刺的效果多為觸擊而非打擊。當你無法修正右手使力的缺點時,只要一急於攻入,發力的起源便很容易地從腰轉移到雙肩,形成劍先出,腳後動的狀況,當劍已伸出(注意!不是揮出),左足尚未啟動,等結束伸劍觸擊的動作時,右足尚未落地,便形成雙腳騰空狀態,這時只要對手予以刺擊或是衝體的動作,則必然造成整個人撞飛出去的危險情形。


    其三是「捨身」的覺悟不足,當你要攻擊時,心中應該是沒有任何考慮因素或是雜念的。如果到了那時,你的心中還在擔心對方是否會利用你攻擊的瞬間攻擊你,那麼你的意志已經動搖,甚至你對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懷疑,你沒有自信說服自己,你已準備好!那麼,建議你等準備好再進攻吧!因為一次準備不充分的攻擊不但不能達到效果,反而更容易暴露出己身的企圖、弱點與空隙,予對手反擊的良機,孫子兵法中說的「因人而不因於人」便是這個道理。


    一、不具機動性的中段構型:

    過去曾經提及何謂「適切」的中段構型,也就是當你正常行走時,突然右腳在前的時候停下,那時右腳跟據離地面僅一紙之隔,而左腳跟是離開地面較多的情況。換句話說,左右腳當時持的配重約是四六比,如果你的兩足中有任一足的腳跟是緊貼著地面,那麼你的雙腳必然失去彈性,同時影響著你軀體的閃躲移動,不論是攻擊或是防禦都將無法做到迅速二字的要求。


    二.右腳的邁出與氣劍體一致:

    上面已經解釋過勇敢的踏進,但是如果你的右足是腳板朝前的狀況,那會造成什麼問題呢(如下圖)?首先你可以試試,當你的右腳板朝前時邁進,你應該可以感覺到你的身體重心出現些微後移的現象,換句話說,你的左腳跟負擔了更多的重量,這會讓你的爆發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阻礙了正確的氣劍體一致時機;其次,你的腳跟並不適宜直接與地面接觸,特別是加上體重的重壓。

 

    如果你只是踏進那一剎那腳板朝前,那也會影響你的踏近距離,在此我強烈建議有這一問題的選手應該儘速調整成前腳尖朝下的踏進方式。

 

    (转)劍元上至劍道俱樂部月例賽講評

 

    三、出端與間合(距離):

    適當的間合應該可以用一劍一足來作一個示範,也就是距離對手一把劍距離,跨出一步就可以斬倒對方的距離。特別是當我們要使用出端技巧或是拔擊技巧來攻擊對手時,這個間合的問題也就格外的重要。出端,顧名思義也就是在對手即將要攻擊過來時的那一剎那,我們出手而且致勝。那麼,理所當然的我們應該想到一點,那就是在對手攻過來的那一瞬間,原本在交劍狀況下的距離已經產生了縮短的效應。這時如果再用一劍一足的距離去衡量它,去施展大幅度的打擊動作,顯然已經不切實際,必須藉助腳步移動身體或跳進來使劍在雙手的揮動與絞束下,仍然可以用最有效的擊刺部分(劍刃的前三分之一)斬殺對手。單純的向旁側移動步伐而僅靠著右手去觸碰對方的護手部分,或是過份樂觀地想著只靠向前伸出劍便可以作出有效擊刺,都是不切實際的(如下圖)。必須靈活的變換身形,果敢的跳進與小而銳利的打擊才能讓出端招式充分發揮,做到制敵機先的要求。

 

    四、急需改進卻又曠日廢時的右手使力大問題:

    右手使力的害處過去已經跟大家說過不知凡幾了,或許大家早已聽到知覺麻痺的程度也不一定(哈哈!),不過為了能將劍道練好,這個大問題一定要有確實改進的自覺,否則到頭來只會因此而無法突破,導致降低練習的興趣,甚至放棄了劍道,那豈非太可惜了?

 

    劍道是一門結合科學的技藝,光說是揮劍這一檔事,便充分反映出物理的槓桿原理,相信大家應該還沒有把課堂上所學的槓桿還給老師吧!當支點位於力點之前,施力臂較短,較為省力,速度較快;反之支點若位於力點之後,則施力臂較長,較為費力,速度較慢。


    換句話說,右手使力就是力點在支點之前,不僅是攻擊時降低速度,也會偏離中心線,更在防禦時容易受對手的搖動而被對手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所攻破(如下圖)。

 

    因此,要改善右手使力的首要作法便是做好手之內的工作。首先要檢查雙手虎口是否對齊劍柄的車縫線,再來便是以小指為起點,向前逐次以無名指,中指握住劍柄,這個力量是逐漸減低的,而拇指與食指僅依附在劍柄上,不去出力;右手握劍的方式同左手,但是握劍的力道約為左手一半即可。注意右手食指不要去抵住劍鍔,因為這樣會讓你在揮劍時不自覺地將力量轉到右手上,甚至是虎口上。


    特別注意的是,切忌用虎口去握劍,雖然我們習慣用虎口去抓東西,就力量的強弱而言,拇指與食指的力量也大於其他三指,但是劍道要求的手之內,偏偏與常道相反,這很難去解釋它的理由,但是自古以來的經驗均證明這是合理而有效的持劍法,我想基本上按照這個方式去練習操作應該是不會錯的。


    當然,要求大家在短時間內修正已經用了幾十年的經驗很難,但我也只能希望大家自覺性的改正它,讓你的雙手練就正確的揮劍,讓它幫助你在劍道的修行上穩健地前進,而不是成為行路上的巨石或斷崖。


(转)劍元上至劍道俱樂部月例賽講評

 

    右手使力另一個明顯的特徵便是當你舉劍時右手肘會大幅彎曲,當你出現這個情況時,意味著你的力點已經在支點之前,或許有人會覺得,不管如何,我打到對方了呀!但是我必須說明的是,現在或許你可以用這個方式擊倒對手,但是將來你面對更高強的對手時,你現時引以為傲的所謂技巧將一無是處。

 

    五、運用成熟的招式:

    這次例賽中可以看見一些朋友施展出一些難度較高的招式,但是其成熟度非常不足,有些招式甚至是在我們平時練習時都不曾鍛練過的招式。當然,我並無意去禁斷大家練習適合自己風格的招式,亦非不贊成私下鑽研,而是衷心建議大家必須將這些招式練習純熟之後再放在比賽的場合來使用會比較安全一些。


    如果大家覺得對這些招式的運用時機與訣竅不好拿捏,最好請教較為資深,經驗較豐富的練習者,然後再在平時自由練習時試著使用,以避免可能造成的受傷。

 

    六、針對腹部的打擊與防禦:

    我們常見到打擊腹部瞬間劍尖朝下的鏡頭,卻很少人去思考其中的緣故,其實直接點破也就是雙手向內絞束不充分或是右手使力打擊瞬間腰沒能扭轉這三項因素。


    這裡暫時不討論橫擊腹部的正確性有多高這個問題,單就打擊腹部的動作分析,一劍一足的距離跳進是足夠的,而所謂的側開步,其意義在取得足夠的空間去拖出已經砍進對手軀體內的劍。所以在心態與立場上來說,打擊腹部是必須具有更果斷的決心與捨身態度才能獲致成功的,是積極的,而非我們肉眼所見,所認為的必須等到對手出劍攻擊我們的面部時才初動因應還擊。


    因此在打擊到腹部瞬間,腰必須有扭轉的動作來配合側開步,這動作併同右手的伸直與雙腕的絞束在同一時間完成,才有可能完成一次完美的打擊動作。


    從上述動作的想像中我們可以了解,當你對對手施展打擊腹部時,你的面部與手部都會暴露在對手的劍的有效攻擊範圍之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側開步是有意識地躲開對方可能對我施展的出端面或是拔擊面,其真正意義在騰開抽劍的空間。


    現在我們用同樣角度來看看在這種條件下,當對手對我們施展打擊腹部時,我們應該如何因應。通常我們在無法事先洞悉對手將以打擊腹部攻擊我們時,習慣的錯誤因應方式是雙肘夾住胴,雙手將劍柄右移以格架對手襲來的劍,這樣的因應方式會使我們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去作出還擊的動作,也可以稱之為龜縮!而正確的防禦方式是將對方向我腹部襲來的劍打落,打落同時開步讓出一劍一足的空間,對對方的面部或手部予以迅速果斷的回擊。平心而論,這種因應方式不容易練就,難度頗高,但是卻是待中懸的最佳表現。


    另一種因應方式則在劍形長刀第四式中顯示無疑,側刀令對方襲來的劍流向右側,再開步還擊對方面部。這種因應方式較易練習,但是對慣於使用右手力量的人來說便極為彆扭,因為當你側刀時若右手虎口仍然緊握著劍,是無法做到側刀動作的,即使作得出來,也將是有空隙的,無法有效將對方的劍給流掉。

 

    總之,不論是對腹部的攻擊或是防禦,步法與位移是關鍵,與其配合的連動揮劍則端視對手攻進來的速度來調整幅度,這樣才能作出有效的打擊。

 

    七、殘心的要義:

    殘心,意味著攻擊直後攻擊張力的延續,有些人將之解釋成警戒心,這亦無不可。最近幾次見到本俱樂部的同修在比賽過程當中,常常因為敵我弦張氣氛鬆懈與殘心不充分而吃上對手一記當頭棒喝,這不僅在劍的修練上是一大敗筆,甚至在比賽場合上也是很吃虧的一件事。


    那麼,殘心應該具備著怎樣的標準呢?首先是拉開適當的安全距離,在攻擊直後,採取步足方式迅速離開對方可能予我追擊的範圍。接著迅速反身回復中段構形,反身同時必須目不轉睛於對方的動作,以利應變。必須注意的是反身的方向,避免將可能招致對手攻擊的部位暴露在對方劍下。


    嚴格說來,在反身同時,應戰的姿態與心理便應完備,這才是殘心的正確概念。


    有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退擊面,退擊手或是退擊腹的招式,這些招式的殘心動作尤其重要,必定要在完成攻擊之後迅速脫離到安全距離(儘可能遠離對方一劍一足的距離,但須注意不可出界),隨後恢復中段。有些同修在採用不充分的旁開退擊手招式後,仍然維持著半側面迎向對手正面的姿勢,這對己身來說是非常危險的,打擊完退擊腹之後將劍尖朝下也具有同樣的危險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