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无声的中国》有感
(2019-05-21 21:19:32)
标签:
现象观察 |
分类: 学习体会 |
读鲁迅的《无声的中国》有感
《无声的中国》是鲁迅先生一九二七年二月十八日在香港的一篇演讲稿,这次演讲主要是劝说青年人要敢说话、说真话、说别人听得懂的话。都不敢说话,自然无声;都不说真话,自然没用;都说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自然跟没说一样。
鲁迅先生讲“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 “说些较真的话,发些较真的声音。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若用的是难懂的古文,讲的是陈旧的古意思,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只等于零的。”
九十多年过去了,鲁迅先生讲的这些问题还依然存在,读完鲁迅的这篇文章后,也想就此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可因为自身才智浅薄的原因,也只能说说现象。其中,不敢说的问题我当然也不敢说,说假话的问题我自是不愿再说,所以,这里我主要说说叫人厌烦的“说别人听不懂的话”的两种现象。
之一、有的人说话或作文章比较喜欢借用古诗文,把古人的话当作宝贝,像玩把戏似的,之乎者也,他们好象以“不能使人认识,不能使人懂得为好。”,好象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有才学,才能赢得人们的敬仰和赞美。对此,魏书生老师曾经幽默地表达过自己的不屑。他说:本来“这是一堆萝卜。”一句多么明白、准确的一句话,可到了有些人嘴里却成了“此乃若干萝卜之组合也。”让人听了大为不解。于是就要请教专家,什么叫“此乃”,这专家说,这人真不行了,什么是“此乃”都不知道,“此乃”就是“这是”,那请问,什么叫“若干”?“若干”不就是“一堆”吗?什么叫“组合”呢?“组合”不就是堆在一块儿吗?到此,我们肯定知道这是魏书生老师开的一个玩笑,他想用这样的方式讽刺那些故意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的人。这倒合了我的意了。更让我这个不太喜欢古诗文的人有点儿底气的,还是鲁迅演讲中的几句话,他说:“其实呢,现在的人们大可以不必看古书,即使古书里真有好东西,也可以用白话来译出的,用不着那么心惊胆战。我们说着古代的话,说着大家不明白,不听见的话,已经弄得像一盘散沙,痛痒不相关了。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
之二、有的人喜欢标新立异、故弄玄虚,以创新的名义制造新词,为自己立个派系,利用人们的好奇心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不,昨天参加培训又听到了一个新词——“帮教育”,之前听到类似的词也有不少,比如:“心教育”。教育就是教育,为什么前面非要加个什么词呢?哦,想起来了,我们国家有个词叫“素质教育”,这样的词,外国人是听不懂的,好象我们中国人也不太懂。对此,李镇西老师的文章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广东的一次研讨会上,我再次和雷夫(美国的年度教师)同台对话。主持人让我用“雷夫听得懂的话”给他解释一下什么叫“素质教育”。当时我拍了拍雷夫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素质教育,就是——教育!”雷夫没反应过来,迷茫地看着我。我接着说:“您所做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但他的眼神依然迷惑。我停了几秒钟,接着说:“也许雷夫你更糊涂了,既然是‘教育’,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素质’二字呢?我打个比方吧,本来雷夫就是你,”我对雷夫说,“但是后来很多人都说他是‘雷夫’,而那些雷夫其实都是假雷夫,为了把你和那些假雷夫区别开来,我们就把你叫做‘真雷夫’。如果有人要问我,‘真雷夫’是谁呀?我会说,真雷夫就是雷夫!”雷夫开始笑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那些在教育前面加个词的良苦用心了。但是,这样造词的人你有没有想过,你是为了强调你的特色,却把除你之外的所有人都搞糊涂了,难道你做的教育就是你强调的那些东西?难道我们做的教育就没有你倡导的那些东西?教育就是教育,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正如糖果就是糖果,为什么非要说我卖的是“甜糖果”呢?糖果不甜能叫糖果吗?
说话、做文章主要是用来交流思想、情感的,你说的话、你做的文章别人都听不懂又有什么意义呢?不仅让别人不舒服,而且你自己在琢磨的过程中肯定也不轻松,害人又害己,有这个必要吗?
说话需要讲艺术,但是,再艺术也不能让别人听不懂。我们应该倡导说话的“三不”原则:不说自己不信的话,不说自己没理解的话,不说自己做不到的话。如果我们都能达到这样的要求,人与人的交流多畅快、多轻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