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2016-10-25 16:27:24)
标签:
现象观察 |
分类: 工作体会 |
今天上午听了一节九年级数学课,课型是复习课,课题是“二次函数的应用——最值专题”。如果这节课仅仅按照“这种课型、这个课题”的教学设计标准来评判的话,这节课整体上没有太大的问题,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基本方法的巩固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都值得肯定,说明课前教师的准备是充分的,也比较精细。但是,我对这节课持批评意见,形成这种意见的理由是我在课堂上发现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没学会,也就是说,这节看起来比较好的课,只是为我们这些听课的人准备的,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某种程度上讲已经失去了上这节课的意义。课后,交流时我问讲课的老师“这节课能够跟得上课堂节奏,基本能够掌握本节课内容的学生估计有多少?”,这位老师的回答也印证了我的判断,“估计也就十几个学生”。我坚定的认为,一个班近五十人,只有十几个学生能够学会,还有三十多人只是处在一种陪读状态,这样的课无论它的设计多么精美、多么符合理论上的要求,都不应该给予肯定。
当前,很多教师参与了一些教学比赛或观摩了一些优质课之后,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这当然是举办这些活动的重要目的,它的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是,它的负面效应也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就是有些教师在参与活动之后,很容易被一些时髦的东西所左右,只要他们自己主讲公开课,或有人听课的时候,总会把自己在活动中学到的那些“表演性”的技能技巧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学生,忘记了自己上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任何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围绕“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学会、学得有趣?”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来设计。所有的老师都应该牢记:“让学生学会”才是我们上课的根本目的,除此之外其它所有的目的,如果背离了这个根本,都应该及时纠正。
任何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教学进度、教学难度、教学容量的确定和选择,必须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虽然班里的学生参差不齐,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面向大多数”这个基本原则,教师必须非常清楚“我这节课的这种安排,至少能让多大比例的学生能够学会”。
任何时候,我们在课堂上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一旦发现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时,必须果断地调整教学预案,切不可固执地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强行推进教学进度。这是教师责任心的重要体现,一切“目中无人”的形式主义的教学思想和行为都应该给予坚决反对。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服务,服务学生的学习、服务学生的成长,如果把教学当成一种任务,一种必须完成的流程,已经远离了教学的本质,失去了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