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2010-12-22 20:11:47)
标签:

现象分析

杂谈

分类: 学习体会

    常规检查进行了两天,校长们都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管理的基本理念,首先,可以肯定,这样的办学理念是科学的,也是务实的,但是,如何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去看教师、看学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用教育实践作出回答。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掌握以人为本这一重要原则。
    教育以为人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之“本”。笔者认为,人之“本”的含义应包括三点:第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人通过读书学习、接受教育和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基本的、核心的理念,将直接支配其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行动。第二,人的根本需要。人的需要,表现为人的主观的一种欲求,表现为主观性。然而,人的需要又都是历史的、客观的。不同的人、人在不同的阶段,其主导需要及其特点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有了需要便会产生动机,就会使人为实现有关目标而付出努力。人的根本需要是“人本”的核心内容。第三,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发展要受到内部与外部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只有尊重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才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围绕人之“本”,努力实现人的发展,满足人的根本需求。其要求也有三点:第一,帮助提高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正确程度。教育是促进人的成长的重要因素。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而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科学世界观的形成,需要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合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学生掌握了各种学科所传授的基础知识,也就为自己奠定了科学世界观的基础。第二,创设满足人的需要的条件。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有时甚至是复杂多样的条件。如果不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人的需要就不能得到实现。提供实现人的合理需要的条件,是服务于人的基本内容和前提性要求。第三,遵循人的发展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作为人发展的决定性的条件,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方向,人身心发展的趋势、速度和水平,都受到教育的影响。没有适当的教育就无法实现人的发展。概括地说,一切教育活动只有按照教育规律和人身心发展规律,才能获得成功;一切实践活动只有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目的。
    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内在热情,依靠人的内在力量实现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体自身去做、去努力,从而实现奋斗目标。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引导人自觉提升其认识能力和水平。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求知欲、好奇心,不断读书学习,更新思想观念,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第二,要鼓励人主动投身各项有益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一个人要改变现有状态,追求理想目标,体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需要,实现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变,关键还是在于“做”。第三,要启迪人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勇于和善于认识、利用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但人们可以掌握、利用客观规律,可以改变条件,如果创造了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客观规律就会发生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必须弄清楚教师、学生的根本需要是什么。教师需要专业发展、社会认可、家庭幸福,学生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这就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管理活动的出发点。不知道在哪里,是无法出发的;不知道去哪里,是无法加速的。
    学校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就应该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现状,遵循教和学的客观规律,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师生的发展条件,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