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概念及特性
所谓校本教研,概括地说,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①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在现今时代,就是研究课程及其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学校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③教学研究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荣誉和生命,与学校中人休戚相关;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以及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革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在这场革命面前,学校要承担起教育教学研究的使命。随着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校本这一理念越来越被广大学校所接受,学校确定了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主体地位。
大体上说,校本教研应具有如下一些特性:
1、校本性
最经典的解释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意味着校本教研是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自身所面临的问题为目标;学校自身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安排学校管理、教学、师资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校本教研的目标是为了学校自身的发展,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校长、行政和教师。那些专业研究人员、上级部门的领导、社区和家长对学校可以做宏观的要求或具体的指导,但他们仅仅是同盟,也许会起很大的作用,但不能取代校长
和老师。
2、科研性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
3、人本性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的发展的和谐统一。离开了人本、生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畸形,一种变质,背离了校本教研的真义。因此,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
4、牵引性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的一切主客观因素都必须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教学的内外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研究,带动学校其他方面的发展。
5、依托性
与一般科研不同的是,在校本教研中,学校是课题的主持人,专家是顾问或指导者。但这并不等于学校可以完全不需要或排斥专家或科研部门的指导。相反,学校还必须充分地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区(县)教科研部门的教研员、高校专家或各级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来规范学校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科研层次和办学效益。广开门路,相互借鉴和学习,盘活各种资源,为我所用。校本教研要求以学校为主体,倡导“教师即研究者”,但并不意味着学校要实行“关门主义”,拒绝外援。教研室是学校教科研直接联系的业务部门,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学校一线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合作,不但能形成互补,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保证。尤其是在校本教研作为一个概念、一种理念、一项试验刚被提出和实施的时候,教研室的作用是不可缺的。
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意义
1、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博士认为,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按照他的定义,就是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对四者的关系,他认为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在这里,本文所提出的“校本教研”基本等同于校本研究。)由此可见,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即校本教研是开展校本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整合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的中心和纽带。没有校本教研,就谈不上校本培训、校本管理和校本课程。
2、校本教研,对学校而言,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
创办学校特色需要特定的条件,包括校长的风格、学生的需要、教师的特长、科研的支撑、学校的底蕴和社区的环境等。其中,科研的支撑、“科研兴校”已成为学校的共识,而且越来越为广大校长和教师重视。但如何走出一条立足学校、促进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路子是许多学校尚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正是广大学校创办特色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在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中,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校本教研的方法和模式
所谓行动研究法,创始人勒温1944年的定义是:“研究课题来自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行动研究的主要特性是: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主动变革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现实;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以研究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乃至学生家长间相互合作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的动态性、发展性和螺旋式上升等。其一般程序如下图所示:
http://www.guangztr.edu.cn/gztr/jxgl/jygz/fsgg/lxbjy.jpg
图1行动研究法程序示意图
◆多角分析。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对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召开由学科教师、学生、研究人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校长参加的多角分析座谈会。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了解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研究人员、教师通过与学生座谈,了解学生的感受、变化和想法。
◆访谈。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包括学生访谈、家长访谈和教师访谈,了解和征求各方意见。
◆问卷调查、态度量表和能力测量表。主要用于问题诊断和课题立项阶段。设计相关量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态度调查和水平测试。
◆日记/教学反思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研究人员和教师坚持写试验研究的日记/日志,记录每次研究活动的情况并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课堂观察。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和记录。
◆数码照片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研究活动和试验课的情景运用数码相机进行照片记录。
◆录像记录。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运用录像机对每次试验课进行课堂教学全程实录。
◆个案研究。主要用于研究过程阶段。对教师/学生进行个案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