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山阳李生
山阳李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667
  • 关注人气:1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修武范园与中原葬俗

(2019-03-02 16:16:09)
标签:

转载

分类: 地域文化资料

修武范园位于河南省修武县西南南台村,据今人重立《修派范氏始祖讳大有字素封德配张太孺人合葬之墓碑》记载,墓主“乃宋名臣仲淹公十代孙也,纯仁公一房。于明初移山右之民,以实河朔使,随迁于修邑”[i] ,可推断修武范园的初建大致在明朝初期,为范仲淹后裔范纯仁一支的家族墓地。现存明代碑刻两通,清代碑刻16通,《后土之神位碑》1通,年代不祥,据推测当为元碑,此外还有民国以后的碑刻400余通。根据对墓园考察,我们认为修武范园所反映的葬俗特点有三:

一、典型的家族墓葬群。

家族墓指的是一个家族的成员依照一定的礼法规定埋葬于同一墓葬或同一兆域内的丧葬形式。家族墓由最原始的单身葬、合葬发展而来,其有别于单身葬、合葬的最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一)对于婚姻关系的接纳。墓地的墓主多为婚姻配偶的合葬。(二)按男性计算世系,以长幼排列次序。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一家数世父子兄弟并葬的记载,史籍上称之为“归旧莹”,“归葬女墓”,“归家次”,“入先公兆域”[ii] 等。迄今发现最早的家族墓地当属陕西出土的西周周公家族墓群,距今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周代以后,家族墓葬逐渐成为中原墓制的主流,如今在广大农村,许多村庄的大户人家都有家族墓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家族墓葬是血缘关系和经济实力的体现。修武范园是中原地区典型的家族墓葬群,从修派范氏始祖大有公夫妇在此埋葬到如今,范氏家族已经有三十余代的族人长眠于此。从现存碑刻看埋葬于此的男性均为范氏家族男性成员,女性均为男性成员的妻妾,男性或单独立碑,或与妻妾合葬立碑,女性单独立碑是现代才有的情况,可见以男性计算世系,入葬家族墓地是范氏墓园自古至今都在遵循的原则。中原著名的家族墓地,除了修武范园以外,还有伊川城西程氏墓葬群、伊川许营村范氏墓葬群、博爱唐村李氏墓葬群、焦作李封三村许氏墓葬群等。

二、“兄昭弟穆”形的墓制排列方式。

“兄昭弟穆”形,也称“兄东弟西”形,排列次序是始祖夫妇墓葬在墓群正中间的最上方,墓前面是明堂路,以明堂路为中线,其左为长子夫妇墓,右为次子夫妇墓,左边第二个为三子夫妇墓,右边第二个为第四子夫妇墓,即左边为一、三、五、七……子的墓位,右边为二、四、六、八……子的墓位,形成俗话所说“左长右二”的排列方式,以后逐代照此次序延伸埋葬。伊川二程家族墓是“兄昭弟穆”的代表。该墓地西北隅,呈品字形排列三冢,上为二程之父程珦墓,左为程颢墓,右为程颐墓。与“兄昭弟穆”形相对应的是“携子抱孙”形墓制。“携子抱孙”形即始祖夫妇合葬墓位于墓群正中间的最上方,墓前面是明堂路;以明堂路为中线,左边为儿子夫妇墓位,右边为孙子夫妇墓位,次序按照由长及幼排列,后世子孙照此方法延伸埋葬。博爱唐村李氏墓葬是典型的“携子抱孙”形墓制。根据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老茔、新茔位向》记载:“祖茔向位:唐村东北地始祖李清江配王氏玄祖、癸丁向,一至七世抱孙穴,八世排穴,马道中兄东弟西依序排列。”

从现存碑刻看修武范园墓位排列是,修派范氏的始祖范大有夫妇之墓位于墓园以北,墓前面为南北向的墓园主路(也称明堂路)。墓园中仅存两通明碑,明堂路东西各一通,因为立碑时间相距较长,一通为隆庆壬申年(1572)立,一通为崇祯六年(1633)立,且碑主不是直系亲属,因此明代的碑序已经无从显示。但建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皇清明故二世祖范大公之墓》、《皇清明故二世祖范二公之墓》、《皇清明故二世祖范三公之墓》、《皇清明故二世祖范四公之墓》的排列次序分别是:范大公之墓位于明堂路东侧,其东为范三公之墓;范二公之墓位于明堂路西侧,以西为范四公之墓。碑文所书范氏四公为范仲淹十一代孙、范大有的四个儿子。这种以明堂路为分界线,东一为长子,西一为次子,东二为三子,西二为四子的长幼有序的排列,符合古代“尊左(东)卑右(西)”及“左长右二”的原则,形成“兄昭弟穆”形墓葬。但是从范园整体陵墓分布看,这种墓葬形式应该只实行于墓园的形成初期,到后来丧葬形式发生了改变。

三、“抢穴”习俗。

明清以后,修武范氏后人“抢穴”成风。范园中,各个时代的碑刻,“抢穴”就是不论亲属远近,有空地就可埋人,只要不破坏之前埋入的棺木即可。修武范园的抢穴风俗,与中原地区蒙古族的埋葬方式相同。“抢穴”,一般发生在户大人多的老祖坟,修武范园也是如此。修派范氏瓜瓞绵绵,子孙繁茂,族人死后多安葬在家族墓地。与周围其他村庄家族墓一般只有本村后人入葬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葬入范氏墓园的族人来自周边十里八村,表现了范氏族人强烈的向根性。如此多的人埋入墓园,地狭人多,因此修武范园采用了入葬不再论辈份,哪儿合适就埋哪儿的解决办法。其具体做法是先为亡人选定墓穴,然后由长子在穴处烧纸祭祀,再在墓穴四角掘土四锨,中间掘土一锨,以示亡人之墓是由长子打(盖)。墓打好后,亡人子孙要依照“白事不白使人”的风俗,送给打墓人两个馒头。今日,还有的人家以面包代替馒头。此外墓室和墓碑,没有固定方向,大致阳面向西,阴面向北。究其原因也和抢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墓碑、墓室要和墓穴在一条直线上,而抢坟势必造成墓穴的方向因为空间的有限而有所偏差,只能大致保持南北向而已。与修武范园的“抢穴”不同,同样是遇到了家族人口增多的问题,唐村李氏墓园从八世起开始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按家族分枝的居住方向,分为东、西、南、北院,分别拔穴。二是在同一枝属中,分枝立祖 ,如东院、北院。

修武范园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墓园中坟茔密集,碑刻林立,对于我们研究中原地区墓葬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从墓碑看中原碑刻文化。

墓碑始于秦汉,原是下葬时竖的石柱,后来有人刻上墓中人的姓名、籍贯、官爵以及功德行事等内容,立于墓前,就地埋定,又称墓表或墓碣。

范园中明清墓碑大部分为标名碑,即墓碑的阳面标明墓主人的家族排行、姓名、立碑人及立碑时间等,碑阴无字。如:《明故寿官西田范公之墓》碑,碑阳正中刻“明故寿官西田范公之墓》10个大字,右侧小字刻墓主“生于弘治辛酉正月十五日未”,碑阳左侧小字刻墓主“卒于隆庆壬申二月初七日戌时”。再如《故邑庠生范大公之墓》碑,碑阳正中刻“故邑庠生范大公之墓”,右侧小字刻“公讳汶字诠属生于顺治十八年六月初六日寅时,卒于……┘二日未时,享寿四十有八。”左侧小字刻“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季春吉旦    男廷旭、廷标、廷梅    孙宏悦、宏儒、宏道    仝立。”此外,还有一通《皇清国子监太学生商佐范二公之墓》碑,为碑阴阳两面都刻有碑文。阳面正中刻“皇清国子监太学上商佐范二公之墓”,右侧小字刻“……佐号名扬行二生于康熙十七年六月十七日辰时卒于□□年□□月十八日申时,享寿八十有二……继配孺人尚氏、郭氏、宋氏、陈氏、常氏”。左侧小字刻立碑于“乾隆四十一年岁次丙申日阳月”以及立碑子孙的姓名。阴面刻的是墓主的家族世系。

范园中除了上面提到的《皇清国子监太学生商佐范二公之墓》没有碑首外(可能被损坏),其余的明清时代墓碣,主要有两种形制:(一)螭首碑。明清时期螭首碑一般为帝王贵族豪门所使用,范园中共出现三通螭首碑,可以说明清代范氏家族门第是很显赫的。此三通碑,一为康熙十六年(1677)所立《诰赠徵仕郎内翰林弘文院检讨前江西九江府通判显祖范大公暨祖妣赠太孺人吴氏刘氏墓表》,碑首有龙纹,龙张口怒目,足粗壮有力。碑额有篆体“大×”两字。二为康熙十六年(1677)所立《诰封徵仕郎资治少尹中大夫原任两浙盐法道前内翰林弘文院检讨龙图范二公之墓》。碑首二龙相对,怒目而视,龙身相绞合。碑阳两侧可有凤鸟祥云纹。碑额正中有“皇清”两字。三为乾隆壬子年(1792)所立《皇清应赠修值郎乡钦……》碑,碑阳中间表明墓主身份的刻字已经缺损,据笔者根据墓园中的《乾隆御制碑》相互印证,该墓主当为范正绳。该碑螭首龙纹,碑额有四字,碑阳两侧有龙纹。按照清朝的规制,螭首碑碑身下还当有龟趺,但是在今天的范园,龟趺已经找寻不见,或深埋于地下,或破坏遗失了。(二)圆首碑。按唐代李贤注解《后汉书》时所说:方者为之碑,员(即“圆”字)者谓竭”的说法,圆首碑又当称之为碣。范园中有明清时代的圆首墓碑14通,明代2通,清代12通。碑首的装饰花纹分别有:云雷纹、莲花纹、连枝纹、半圆纹、方格纹、牡丹花纹、菱形纹、朱雀纹等,有些碑额上还有“皇清”、“碑记”等字。墓主的身份有儒官、候选州判、庠生、国子监学生、处士(原本指有才干而隐居者,但在碑碣中没有官员身份的人也可称处士)、平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政府积极倡导丧葬改革,摒除旧葬礼中的封建迷信和繁缛奢靡之风,所以墓园内的石碑形制普遍简单,一般只有石碑,没有碑首、碑座,碑文也较为简单,一般只记墓主姓名和立碑日期,还出现了以水泥碑代替石碑的现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海外寻根热潮的到来,范园出现了为先人重立碑碣的现象,同时富裕的家庭在埋葬亲属时,有的还会在石碑外面建筑碑楼以及墓穴上面建水泥墓室加以保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墓园的西区,还看到了刻有十字架的石碑,有的墓主身份为女性,这说明现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修派范氏族人均可埋葬与此,即使嫁入范族的女性亲属也不例外。墓碑的古今变迁不但见证了时代的变革,也反映了中原地区丧葬习俗的发展,为我们研究中原丧葬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借鉴。

二、从碑刻看亡人的谥称。

碑文是镌刻在碑石上的文字,用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其由上古殷周时代的铜器彝鼎等类器物上的铭文发展变化而来。

从修武范园的明清碑刻看,这个时期碑文的谥称,男性墓主基本上都被尊称“公”,只有《先考希孔府君妣张太君合葬之墓》中,墓主被尊称为“府君”。女性墓主一般称“太君”,还有的称“孺人”。“孺人”是古代对大夫、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尊称。《红白喜事》中曾提到:“而客家妇女不论贫富贵贱,死后皆称为孺人。据说,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幼帝赵昊时,幸得一群打柴的客家妇女机智地救下了赵昊。为表彰这一‘功绩’,特许客家妇女死后皆谥称为‘孺人’。 [iii] 范园中一共有三通尊称墓主为“孺人”的碑刻:其一为《诰赠徵仕郎内翰林弘文院检讨前江西九江府通判显祖范大公暨祖妣赠太孺人吴氏刘氏墓表》,其二为《皇清应赠修职郎乡钦……》碑。碑阳右侧有“显妣薛太孺,继妣朱太君、王太君、薛……郜太孺人,生妣赵太孺人合葬……”的文字。这两通碑中所涉及的吴氏、刘氏,其夫曾任江西九江府通判,为官员之妻;薛氏、郜氏、赵氏,因为碑文正中有“应赠修值郎”几个字,所以她们的夫君或者儿子应该为官员身份。另有一通为《皇清显考处士范三公继妣待赠孺人左太君妣待赠孺人陈太君合葬之墓》,左氏、陈氏之夫被称为处士,因此其必为没有官职的人,而左氏、陈氏被称为“孺人”,前又加“待赠”二字,表明她们的儿子可能在朝做官,但是她们还应不具备“孺人的身份。由此看来清代中原地区对于女性“孺人”的称呼是有严格限制的,即使在墓葬中也是不能随便使用的,这与南方客家人“死后皆称为孺人”的情况大相径庭。

当代墓主的碑刻,绝大多数沿用了明清时代的谥称,但是也出现了碑刻直呼其名,不为亡人讳的现象,可见碑刻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纪念物或标志,很大程度上不再受旧有礼制的约束了。

三、《后土之神位》碑与未成年坟区。

后土即土地公,又称土地神、土地爷,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较低,但自汉代以来,在封建王朝祭天尊地思想的倡导下,民间对于“后土”的崇拜日益普遍,“后土”成为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也有人将之奉为社神。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祭祀土地神就是祭祀大地,带有强烈的自然属性。在我国古代许多地区,人们上坟时还祭祀土地、山神,如绍兴一带多在坟堆左立一石,题“后土之神”,清明时,人们首先祈拜神灵,然后祭拜左右邻墓,最后祭拜自家祖先坟墓。这是因为坟墓在地下受土神管辖,人们祈佑神灵和临墓主人保护自家祖先,同时也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的健康、幸福,祖先是自家的保护神。修武范园的《后土之神位》碑,位于墓园的东北部,圆首,碑首和碑阳均有线刻纹饰,均已模糊不清。碑阳阴刻楷体“后土之神位”五子。据当地老人所讲,当为元碑。直到今天,修武范氏子孙在上坟时,还保留有祭拜土地神的传统。

《修派始祖讳大有字素封德配张太孺人合葬之墓碑》以东,《后土之神位》碑以北,也即整个墓园的东北角区域,是专门辟出的为未成年人使用的坟区,专门埋葬那些未婚夭折的族人,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明清时期范氏家族是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家族公共墓地的,这和中国其他地区,如山东曲阜的孔林,严格规定未成年人不准进入家族墓地有着巨大的差别。如今,因为墓地埋葬的族人众多,所以成年人也有埋葬于未成年人坟区的现象,但在此区域我们未见碑刻。

综上所述,修武范园是一处被完整保护下来的中原地区典型的家族墓葬群,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以墓葬、碑刻的形式,为我们研究明清中原地区的丧葬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借鉴。此外它还是修武范氏家族几百年来兴衰和繁衍的见证,为我们进行名人家族变迁的研究将起到不可忽视的化石作用,因此保护好这块园地,不仅是范氏族人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i] 《修派始祖讳大有字素封德配张太孺人合葬之墓碑》,位于修武范园墓区北部,面对明堂路。

[ii]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44页。

[iii] 傅桂禄、刘东青、孙雪松:《红白喜事》,知识出版社,2004.1

 

参考书目:

1.       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复印:《(民国十七年)河南新志》,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书刊发行部,1988

2.       邵文杰总纂:《河南省志·第十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3.       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4.       傅桂禄、刘东青、孙雪松:《红白喜事》,知识出版社,2004.1

5.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       李元善:《(博爱唐村)李氏家谱》,康熙五十五年修。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