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药王庙:宏伟壮观的怀帮会馆(下篇)
来源:2018年12月14日
作者:本报记者 李相宜
11年前,记者曾数次赴武汉考察汉口药王庙遗址以及周边怀药文化遗存,寻访到大量的史料和当事人访谈记录,虽然每次都整理有文字,但多数未能见报,只存放在博客里。日久天长,这些图文资料大部分遗失,十分可惜。现将仅存的一部分图文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小巷深处问怀帮
这次南下汉口,记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弄清楚了几个问题。比如,药王庙周围的巷子是怎样分布的?当年这里的怀庆人多不多?
经过实地踏访,记者发现坐北朝南的药王庙位于各药帮巷的中心,原庙门前东西向的街道叫药帮二巷;东墙外的南北向街道叫药帮大巷,其与药帮二巷相交后,再向南延伸的部分叫药帮三巷;而药帮三巷南端有一条向东延伸两三百米的巷子叫药帮一巷,据说巷子里这条汉口古镇留下来的唯一一条用条石铺的石板路,当初也是怀帮带头捐资修建的。
家住药帮一巷西头、时年68岁的湖南人潘翠霞告诉记者,她还记得五六岁时与同乡的小朋友追着挑担贩药的河南人念的童谣:“河南侉侉,挑担粑粑。”如今回忆起来,应该是湖南药帮歧视河南药帮的一种文化排斥行为。
同行的一位朋友试着用怀庆方言问她:“当时河南人说话是不是这个口音?”已经双目失明的潘翠霞惊喜道:“是的,是的,他们的口音比你还要硬。”
潘翠霞还告诉记者,药王庙西墙外的那条南北小巷就是杜家巷,只是因为其太小,后来也被改称为药帮二巷。而全济巷如今改叫全新街了,在杜家巷的西边,也是一条南北向的街道。
记者随后到实地看了看,发现杜家巷只是一条三四十米长的小巷,远远比不上300多米长的全济巷,这说明怀商“协盛全”在汉口的经营规模,应该是怀商“杜盛兴”的数倍。如今以“全新街”为名字的服装市场,已经覆盖了药王庙以西的大部分街区。
据潘翠霞介绍,她小时候不大与怀庆人交往,只知道新中国成立前怀庆人大多住在药帮一巷、药帮二巷和药帮大巷,药帮三巷当时住的是武汉本地人,杜家巷住的是做伞的湖南人。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的怀庆人都回老家了。
多少故事在他乡
怀帮会馆的标准名称叫什么?为什么一会儿叫怀庆会馆,一会儿又叫药王庙?
在药王庙遗址上的武汉财经学校分部的大门口,牌子上的文字说得十分清楚:药王庙,系覃怀帮药商会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由怀庆府河内县、武陟县、温县、孟县在汉口的药材商集资兴建,初名怀庆会馆。乾隆年间重修时,改名覃怀药王庙,寄托了药帮人对药王孙思邈的缅怀与感恩。民国后,药王庙改为覃怀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药帮巷小学,现为武汉财经学校分部。
20世纪初,药王庙因产权纠纷,加上三次火灾未整修而损坏严重,日军侵占武汉后再次遭到破坏。为了保护庙产,覃怀帮会馆成立了董事会,并在药王庙内办了覃怀小学。1951年,庙产及其文物全部移交给武汉市民政局组织的善会联。1956年,由武汉市人民政府接管。
据潘翠霞回忆,从前的药王庙有一个带房檐的山门,当时好像已经没有戏台了,往里走是大殿,大殿里面供奉有神像,大殿后面有两个花园。大殿前面的院子中间有一个鱼池,里面有一尊汉白玉卧龙,龙头冲着山门,龙旁边还有一个泉眼。传说,有一天夜里,庙里的住持起夜,看到卧龙动了起来,他就用宝剑砍了它三剑。潘翠霞说,她儿时还曾看到龙身上有三道白印子。
潘翠霞印象较深的是当年的药王庙会,庙门前的广场和药帮二巷有表演舞龙灯、舞狮和踩高跷的。怀帮舞龙灯的队伍经常同临近的西关帝庙的演出队伍比高低,比着比着就打起架来。
在全新街西北的市场里,记者找到了已荡然无存的西关帝庙遗址,一块牌子十分简单地写着:山陕会馆,由山西、陕西两省旅汉商人捐资修建,因馆内敬奉关羽神像而称西关帝庙。创始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毁于1854年,重建于1895年。
史料还原药王庙
根据当地政协部门提供的史料,记者得以还原汉口药王庙的历史原貌。
清代初年,因交通便利,汉口商业行帮组织如雨后春笋,逐渐发展为八大行帮,而药材行始终是老大。道光年间(1821年至1850年),汉口仅药材行业的行会组织就有三家。如今,在汉口的这些药材行帮会馆中,尚有遗迹可寻的只剩下药王庙。
据《夏口县志》记载,药王庙是在清康熙二十八年,由怀庆府河内县、武陟县、温县、孟县在汉口的药材商集资兴建,主持其中事务的是贾椿园与陈荆山。初名怀庆会馆,乾隆年间重修时,改名覃怀药王庙。其性质纯粹怀药营业,凡西货、西药、京杂货商号不准入帮。今天,在药王庙残存的建筑物墙上,尚有清末补刻的石碑两块,这两块碑文详细记载了药王庙的确切范围与修建时间,可补《夏口县志》之不足,是考证药王庙及其附近一带历史变迁的有力佐证。
其中,有一块碑刻的是吴来雨卖地契,内容说的是吴来雨将“自置荒地一大段,坐落循礼坊,坐北朝南,北至堤,南至街,东到大巷,西至杜家巷,卖于怀庆会馆,修建覃怀帮药王庙名下为业”。时间是清康熙二十八年。
这份卖地文契,不但详细说明了当时怀庆会馆买地是为了修建药王庙,而且庙址北至长堤街,南至新安街,东到药帮大巷,西至杜家巷,四周墙界,如今尚历历可考。
第二块石碑是张本原的卖地契。张本原将“祖遗后湖荒地一段,因逐年淹没,难于收获,合家商议,情愿贱售,另图生理。先尽亲族,均不承买。请凭中证说合,甘愿卖于覃怀帮药王庙名下为业。其地坐落循礼坊,水涨为濒湖,水退为荒地。其界东抵新安书院,自新堂界;西抵西会馆界;南抵某地并雷祖殿后界;北抵新安书院界……时价大钱壹百串”。落款也是康熙二十八年。从碑文中可见药王庙当时范围之大。
由于覃怀药商在汉口人数众多,而又颇饶资财,故在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除了重修药王庙外,还在药王庙东侧修了一座别墅叫豫成园,地点在今六水街口,四十四中一带。据清人程耕云的《豫成园记》所载,园内不仅有亭台楼阁,还有池沼假山,“轩窗明画,花木扶疏,别饶幽致”。该文描写园中之楼是“绀榭细楹,朱甍碧瓦,摩天百尺,踏云一梯”。楼且如此,其他可想而知。
至晚清,豫成园毁于战火,后逐渐为居民所占。记者在现场大致丈量了一下,包括药王庙、豫成园以及怀庆商人居住的街区在内,当年怀帮在汉口汉正街一带所占有的地皮大约在100亩。
图 汉口,曾经是怀帮的寻梦之地。(本报资料照片)
图
当年怀帮捐资修建的药帮一巷石板路。 本报记者 李相宜 摄
图
当年的汉口码头,留下了多少怀帮的脚印。(本报资料照片)